崔令仪没把崔府脏的臭的一面全扯出来,她说的多半还是高兴的事。

直到皇后娘娘问她崔守志后来娶的如何?崔令仪明白跟前的梅皇后是第二任,并非元后,她就没把重点放在原配和填房上,只道太太虽然不错,不过精力有限顾着亲生的难免疏忽他们姐弟。

“那你父亲呢?崔侍郎没个说法?”

崔令仪笑了笑。

“父亲多数时间都在衙门,并不太过问后院。”

“本宫记得你还有个祖母?”

“祖母年纪大了,精力不济。”

……

她说的句句话都还中听,这一来二去的却把苦都诉明白了,简单说就是继室刻薄,父亲不管,祖母装瞎。

皇后倒没指责谁,说了句:“这些年真苦了你。”

后来崔令仪出宫时她发下赏赐不少,另指了两个嬷嬷去崔府伺候,说是可怜外甥女早早没了娘,实际是去给崔家人提醒儿,为崔令仪撑腰的。

皇后又将所见所闻说给皇上听了,皇上听过之后说崔守志在这方面就不如卫成。巴掌大个院子都管不好,还说什么一门心思全放在公事上,要让朝廷替他背这个疏忽内宅亏待子女的黑锅!

人家吏部尚书都有空管儿管女,他一个礼部侍郎能有多忙?就指甲盖儿那么点事都嫌多,不如回家闲云野鹤去。

没皇上授意,这些话自然不可能随随便便传出宫去。

也不用传,光皇后赏下去那两个嬷嬷就足够崔家喝一壶的。这两位跟在崔令仪身后进了侍郎府,进去之后就没少过嫌弃。要说当初张嬷嬷去卫家,那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早知道卫家人打乡下来人都率性不太讲究。

崔家不同。虽说是旁支,也是高门大户分出来的,加上他们在外面名声一贯好,任谁提起都是夸,总说不愧是礼部侍郎府上,就是懂规矩讲道理……既然美名在外,就免不了期待过高,两个嬷嬷真当能看到一家子体面人,结果全是假的,装出来的。

她俩从进门就没少过挑剔,见着老太太、填房太太以及崔守志那两房妾室之后更是佩服这家子,他们是真会包装。

两个嬷嬷在打量,崔令仪在跟祖母解释:“皇后娘娘怜惜,想我四岁没了娘,一怕没人教我为人媳之道,二怕我年轻不知事行差踏错,特地拨了曹嬷嬷丁嬷嬷来。”

崔老太太脸上已经有些挂不住,又道:“娘娘还说了什么?”

“也没什么,就是问我这些年过得如何。”

“那你怎么答的?”

“我说太太待我是稍稍不如胜哥儿好,也不错了,到底不是亲生的。父亲是比较少来我们这头,那是府上兄弟多外加朝廷上政务繁忙。而祖母年事已高,哪能见天儿为我们孙子辈的操心来着?总劳您惦记岂不是大不孝吗?”

作者有话要说:  填房太太:……

老太太:……

爹:……

285、285.番外

两位嬷嬷来了之后, 没两日大姑娘院里风气就改了, 要说起来她二人在宫里称不上是最厉害的,可到底是在后宫摸爬滚打上十年的人, 哪是侍郎府这些奴才招架得住的?两人里头, 曹嬷嬷大几岁,话少,常肃着脸。丁嬷嬷嘴快一点, 她几句就能把年轻不知轻重的小丫鬟说哭。

之前因为规矩松散, 除了到主子跟前,其他时候她们随意得很,做事常不专心,一有空就三五成群的议论主家。

这些毛病全让两位嬷嬷强制改掉, 嬷嬷从头给崔令仪跟前的丫鬟教过规矩, 怎么站怎么走怎么见礼怎么说话都捋顺了, 还有像端茶倒水的仪态……起初还是四不像的,过了月余时间, 小丫鬟瞧着就跟其他院子的大不相同, 拿的是同等月例看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