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蕴当然记得她。
姜玲可能是她仅存世间唯一的亲人,即便没有?感情?,为了避免对方会察觉什么,或被他人利用,清蕴也会注意。
早在两人见?第一面后,她就暗中让陈危找人观察姜玲一家,了解他们的人际往来和为人处世。
姜玲如?今和丈夫、儿子儿媳以?及一个孙子同住。
她丈夫是铁匠,自?身擅长刺绣,夫妻二人以?此为生,供儿子一路科举考中进士。
儿媳邱氏是逃难到宛平后,被姜玲遇见?后收留的。姜玲大概在邱氏身上看到了姐姐和外甥女的痕迹,心软留下她,后来邱氏和她的儿子青梅竹马、日久生情?,结成了一对夫妻。
由此可见?,姜玲夫妻都是朴实心善之人。
清蕴还了解到,从宛平到京城,姜玲每逢出门卖绣品,就会找人打听博文书?院的消息,或是打听从江苏一带而?来的女孩儿消息。
素织那次,确实不是她第一次认错人。
默默观察了大半年?,确认姜玲一家和京城的人没有?往来,身份也只能是她的姨母,清蕴才在处理完自?身的事后,想到来看一看她。
因?姜玲眉眼间与母亲确实有点像。
顺带,以此观察白兰。
她在王家时,出门碰见?一些可怜人也会接济,做这?件事不算特别。
相?较于农夫和寻常卖货郎,铁匠挣钱不算难,姜玲的绣品也能卖些银子,可自?从搬到京城后,一家人生活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清蕴给他们带了些生活必需品,还十分自?然地?问?起了姜玲寻人之事。
在儿媳开导下,姜玲早就认定自?己是认错了人,如?实道:“感念夫人还记得我这?点小事,人还没寻到。不过,我相?信就如?夫人那日所说,她定是在别处好好的,只是我们姨甥二人缘分未到。”
“姜姨能这?么想,便再好不过。”
交谈间,面容俊秀可爱的三岁小男童奉盘入内,小心走到清蕴身边,清脆道:“请夫人吃梨。”
盘上摆着洗好的几?颗梨,个大饱满,鲜嫩欲滴。
清蕴见?他几?度偷瞄鲜梨的模样,含笑取了一颗,亲手削好,竟交给了男童。
姜玲惊讶,刚要让孙儿推拒,男童已直接接过,“谢贵客赐甘。”
随后想了想,又将梨递给祖母。
清蕴:“你?不是很想吃吗?”
温和打趣的语气。
男童稚声琅琅,“昔王泰让枣,融四?岁让梨,小字虽齿稚,愿效古风。”
说完,踮脚献到祖母身前。
见?清蕴不曾流露反感,姜玲怜爱地?摸摸他脑袋,“我不吃,既是贵客给衡儿削的,衡儿吃吧。”
清蕴注意到,小男孩一点儿也不意外地?收了回去,津津有?味地?开始啃梨,显然他很清楚祖母一定会把梨让回给自?己。
才三岁,就聪明到这?地?步了,既不怯人,还能够在礼法和自?身的渴望之间找到平衡之道。
“他已经开始读书?了?”
姜玲摇头,“他年?纪还小,平时就是他爹回家后教着念两句书?。”
清蕴:“衡儿聪慧,姜姨若信得过我,等衡儿开蒙可以?去学堂时,我给他推荐几?个学堂和先生,定不浪费他的天资。”
江衡啃梨的动作顿住,乌溜溜的大眼?睛望向清蕴。
姜玲受宠若惊,推拒几?声不得,到底是高兴地?应了下来。
等到清蕴离开时,她特意取出一篮绣品,手帕、香囊、枕巾、坐垫之流,应有?尽有?,“夫人千万收下,莫嫌我针脚粗就行。”
清蕴也没拒绝,到马车上对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