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1 / 2)

太子:“王千户免礼。”

皇帝示意萧先生和谢恒免礼。

太子主动把谢恒介绍给王建忠,“王千户,谢恒对你此行十分好奇,你可得好好给他讲讲。”

谢恒:“……”

太子学会找人当挡箭牌了,以前的话他会明晃晃地说“王千户,我觉得好玩,下次你带上我一起去!”

王建忠先表述了一番思念陛下、殿下,然后开始讲他随商队出海的经历。

王建忠祖上曾经跟着郑三宝四次出海下西洋,有丰富的海外见识,也学了一些番语。

原本郑三宝去世以后他祖上接班继续出海,结果大臣们强烈反对,认为出海劳民伤财,除了助长帝王虚荣于国于民无利,最后皇帝不得不停止船队出海。

可实际出海利润巨大,不但能充盈国库,还能带回新作物。

曾经汉代从丝绸之路带回来一堆“胡”姓作物,极大地丰富了国人饭桌。

皇帝翻阅过往出海账目、卷宗记录,自然认为出海有利可图,可大臣们极力反对他也没法重启。

即便他贵为皇帝,可他只一人,哪里是满朝文臣的对手?

大庆朝历经百年到了现在,武将地位越发下降,文臣掌控局面。

皇帝也只能按下心中的想法,放弃重启出海的心思。

可他终归心有不甘,让王建忠组建一支出海小队,伪装成商人,带上丰厚的货物,随南边儿商队出海熟悉环境。

虽然文臣们反对朝廷出海,可实际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海外贸易,他们只是反对皇帝、平民出海,他们只是不想给朝廷交巨额商税。

他们只是想垄断海外巨大的贸易利润而已。

皇帝虽然查不到具体细节,不清楚哪只船队具体是谁家的,可经过王建忠的调查也有所觉悟。

所以他也秘密派出数支商队带着货物重金收买船队搭船出海。

而去年萧先生受裴长青和沈宁启发,也委托成家以及其他有出海机会的朋友船队寻找新作物种子、幼苗等。

他把沈宁描述的作物都画了简明图册,让人能找多少找多少,而且不局限于这些作物,只要有高产、好吃的作物就可以带回来。

若是南洋本土作物可以先在环境类似的琼州、云南、岭南培育,然后逐渐往北移栽试种。

作物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尤其温度、干湿度。

往北也能存活的作物,大部分都是同维度环境类似的地方传过来的,“胡”姓作物基本如此。

近几十年普及开来的棉花也是从天竺过来的。

所以为了找到沈宁口中客商所言的一些作物,萧先生托人找南洋、西洋等地的外来物种。

吕松、暹罗、天竺等国家处于南线海运航道,不少番外船队会经过此地,靠岸采买歇息,也会跟当地进行交易。

他们带来的种子、作物就会被留在当地。

而萧先生想要的就是这些外来作物,他建议皇帝寻找的也是这些外来作物。

除此之外,他们也在岭南福建等地寻找农作物,最好像高粱那样可以长在贫瘠的土地中,既能抗旱又能抵抗一定水涝。

若生存条件苛刻,娇气难养,即便产量不错也不适合大面积普及,都会被淘汰。

王建忠跟随船队自去岁从金陵出发,途径福州、泉州,然后过吕宋、暹罗、马六甲、天竺等地方返回,历时九个月。

他们携带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买回来的货物主要是各种香料、珠宝以及草药。

王建忠作为皇帝的亲信,拥有不少华贵丝绸,深受海外皇家和贵族喜欢,所以那些船队也乐意跟他合作。

这一次他除了给皇帝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