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父裴母已经被沈宁洗脑洗脑得接受良好,也都觉得阿年这么聪明,学习这么好,萧先生和小谢公子都那么喜欢他,他指定是未来的进士老爷。
不出去说,但是心里是这样认定的。
对,就让阿年写。
还不用花钱请人呢。
更有用!
裴父裴母俩封建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安排。
这会儿就主动给裴大伯大伯娘等人说呢,“阿年读书,贵人都夸,二郎媳妇说他比别人写得好使。”
若是过去,裴大伯只会说“她女人家家的懂什么”,现在却“二郎媳妇儿能干有见识,她说得对。”
阿宁现在是豆腐娘子,不管本村还是外村提起来都要竖大拇指都要感谢她,她说的他们下意识就觉得有道理,是对的。
这已经逐渐形成一种认知习惯。
再不合理的事儿,只要豆腐娘子说行,似乎也就行。
所以贴了姜太公再烧纸上供的时候,裴长青让沈宁点纸说吉祥话,裴大伯和高里正等人也没觉得不对。
他们已经默认沈宁和别的女人不一样,传统不让女人干的事儿她干就没啥。
她是豆腐娘子啊,是教他们这么老些人点豆腐的豆腐娘子啊。
她不是一般女人,祖宗都会感谢她的。
虽然上梁这日沈宁和裴长青没宣传,可村里还是有不少人来围观。
他们听着沈宁像里正、裴端等读书人那样说话儿,虽然听不懂,却觉得非常好听。
尤其喜欢看沈宁说吉祥话,有人模仿,“敬告四方,今日屋成,上梁大吉,太公驾到,诸神退让。”
然后就是“钱来钱来,钱从四面八方来!福来福来,福从天上地下来!”
还有:“此屋坚固非凡,出入平安,风雨不侵,水火不起。”
还有他们听不懂记不住的,反正都是吉祥话。
这些就够他们学的,不管是说给别人听还是回自家屋里念念,那都是很好的呀。
尤其馋孩子们,瞬间学会了四面八方来的梗,嘴里嘟囔着:“肉来,肉来,肉从四面八方来!糖来,糖来,糖从天上地下来!”
家里老娘听着,挥了挥巴掌,“巴掌来不来?”
一天到晚就惦记吃!
馋孩子们瞬间溜了,赶紧捡柴火去。
村里不少妇女也给送了贺礼,不用多,就是一个心意。
荷花嫂子送了一卷油皮笋,油豆皮卷成笋状,切着炒、炖汤都好。
黑壮嫂子送的是腐竹,她听沈宁说了一嘴,回去就琢磨出来。
毛蛋儿娘送的秋天晒的茄子干儿。
还有人送秋天晒的豆角丝、干菜。
沈宁都收了,一一道谢。
她们既然来送,就是真心想送,如果她不收她们反而会失落。
上完供也晌天了,沈宁依然管不起这么些汉子吃饭,所以就把上供的这一碗肉切开分给几个汉子们。
裴大根、裴大民、张本力、高木头,又加了一个裴铁牛(哑巴)。
裴长青发现这小伙子虽然哑巴,学活儿却很快,双手灵巧且心细。
这几天给檩木刷桐油就是王木匠带着哑巴做的,王木匠夸他做的细致,而且动作灵巧,一点都没浪费桐油。
有些人笨手笨脚,刷桐油都能浪费不少呢,一斤桐油五十文,滴到地上那都是东家的血汗啊。
虽然裴铁牛是因聋而哑,不会说也听不见,带着他干活儿多有不便,可裴长青还是留下他。
裴长青打算带着他继续培养看看。
哑巴不识字,哑巴穷,这样的条件儿会成就他的忠心。
裴长青需要一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