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1 / 2)

高里正琢磨着就裴长青和沈宁这能干劲儿,绝对不会只有点豆腐一个绝活儿,肯定跟柳家一样还会别的。

不用多,只需要多学那么两样,就够舅兄在村里开豆腐坊的。

虽然舅兄家有石匠,还养鸭子大鹅,但是谁家怕生意多呢?

儿子多,分家也能一个儿子一份家业不是?

他舅兄抠门儿起来比他抠门儿,大方起来又比他舍得,人家不在乎那两吊钱的石磨,说给就给。

主要是舅兄觉得划算,他们荷花沟儿比裴庄可富裕得多。

裴庄大部分都是穷庄户,自家地不够大部分还得佃外村的地种呢。

人家荷花沟儿靠着大河,水多,基本都是稻田,几家合买牲口,就有余力耕地,稻田就能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收入就高,回头自家买牲口那就更富裕。

而且人家靠河,可以养鱼、养鸭子和大鹅,赚的自然更多。

舅兄开个豆腐坊,豆渣还能喂大鹅呢!

他是真羡慕大舅兄家的日子啊,人家那才叫日子。

哪像他家,还得精打细算呢。

他还说呢,那村里人都会做豆腐,你开豆腐坊卖谁去?

大舅兄却说我七两多豆子换一斤豆腐,比他们自己做顶多多出二两豆子,他们还有啥不满足的?

自己做豆腐,不得洗磨、推磨、煮浆子、点豆腐,费柴火?麻不麻烦?

家里穷的舍不得那点豆渣,我们村又没那么穷,谁会在乎那点?

空出那功夫来干点啥不好?

歇歇都能多生俩娃娃呢。

咳咳。

总之大舅兄愿意用石磨换豆腐方子,也没不让二郎媳妇儿教荷花沟儿其他人做豆腐。

沈宁闻言自然乐意啊,要是所有人都这么大方,那他们家房子一点都不犯愁好么。

可惜,几百个换东西的也就这么两三个大方的,高里正、童大舅、陶石匠。

见沈宁乐意,高里正笑道:“一盘围一丈出头,一盘七尺半,都是七寸厚,你要大的还是小的?”

沈宁看裴长青。

他对这些尺寸敏感,心算一下把直径大约的数据告诉沈宁,又拿根烧火棍儿在泥地上画圈儿给她看大小。

古代人不说直径,都说周长。

围一丈出头,直径一米左右。

围七尺半的差不多80厘米。

七寸厚,差不多就是20厘米。

沈宁瞅着眼前的小石磨比划一下大小,大伯家这个也就不到40。

这种小磨只能磨浆子,但是可以坐着摇,80厘米的只能站起来转圈推吧?小孩子肯定推不动。

要是有60厘米的更合适,这样珍珠和小鹤年也能帮忙推呢。

高里正都看呆了,“二郎,你这……”

这圈圈画得也忒圆了点吧?

裴长青笑道:“画多了。”

高里正更好奇了,他就想问一个庄户汉子有什么需要天天画圈圈?还能画这么圆溜?

沈宁:“里正伯,有没有稍微小点的,比如……”她双手画圈比划着大小,对裴长青道:“60的。”

裴长青烧火棍儿在地上略一划拉,对高里正道:“六尺出头的就够。”

高里正看看沈宁,看看裴长青,你们夫妻俩是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秘密计数方式?

他摇头:“木有了,要么只有这种小小的,要么就是一丈两三尺那种更大的,这俩是比较合适的。”

小的没有现成的,想要得订做,大舅兄指定又舍不得。

主要是订做六尺的少。

六尺虽然小一圈,却也和七尺一样需要一个大人转圈推,关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