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见殿下没有因陈家那事而起了芥蒂,他也不免安心许多,作?为御座下的?第一臣僚,他更愿意见到君臣相合的?一幕。
于是,便也无奈的?笑叹,“也就下朝后短短几步路的?功夫,殿下这就嫌桓啰嗦了。”
姬寅礼笑说他两句,就吩咐刘顺另搬了条案几及两个圈椅过?来?,让他们二人就在此论述。
公孙桓讶异,“这样会不会吵到殿下?”
“无碍。”姬寅礼拍拍旁侧的?座椅,示意陈今昭坐过?来?,而后看向公孙桓笑说,“我也想仔细听?听?陈大?人的?见解。”
公孙桓遂在条案的?对面坐下。
他抬头看着对面,看着并排挨坐着的?两人,心头莫名?突了一下。
这一幕,为何如斯怪异!
第119章 第 119 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陈今昭从新田选址开始说起, 然?后说到了火耕水耨改良土壤,再提起了拉动犁具进行深耕需要多少牛马或人力。因为在京郊的试验田里做过长时间?的比对,所以她有具体数据, 她专门针对深耕做出的新型犁具,至少能减少半数的人力、物力。
若能在结合水车的灌溉, 再修筑田埂,做好除草、防虫、选种、施肥等?等?一系列农事, 那么来年多出一倍有余的新田数量就有一定可行性。
她有条不?紊的说着,言谈从容有序,句句务实, 不?虚言不?浮夸。且每条建议都?有实据佐证,条理分明, 令人信服。
公孙桓不?时捋须颔首,听到这里已然?信了五成。
若每年开垦新田数量维持在这个数值,那用不?上几?年, 朝廷就足矣通过垦田册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那国朝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愿景,便指日可待了。
但他还有个问题,“百姓粮种的事要如何解决?”
为保障新田能归拢朝廷手里,官府扶持开垦新田者多是无?恒产的百姓或流民。而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粮种要从何处来。
“官府贷粮。”
“欲收几?息。”
“贷种食勿收息。”陈今昭道,“我认为国朝还是应该重启青苗法, 并在此根基上严加律法,加以完善。”
她接着针对此法,说了自己的若干提议。
官府贷粮一策确是要慎而重之,一个不?慎,就容易演变成元朝的羊羔利, 年息百分百,成为压死百姓的一座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