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1 / 2)

更何况届时林灰还有大量专业人员辅助。

另一个,林灰比较看好产学研模式最关键的一点。

则是因为产学研模式成型快,而且适合大量应用。

这种情况下无疑很利于以点带面。

虽然林灰前世没具体搞过这些东西。

但没吃过猪肉,终归见过猪跑。

这个模式无非就需要一批科研工作者以及一批专业

的技术人员。

产学研这个模式的目标绝不是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园区而后再没头脑地投入大量的资源、精力与财富。

林灰觉得产学研不在于没头脑的投入和拼接式的乱搭,那样只会导致一个又一个的缝合怪。

林灰感觉这个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整合。

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产学研以将各个行业、个体或个人的知识、创意,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储备等全部集中到其中。

至于具体该如何进行构建呢?

产学研想要落到实地上,当然不是空洞地喊喊口号。

也不是依靠强制命令干涉进行搭积木。

而是在外部需求推动的情况下辅以内在利益契约驱动。

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至关重要,须依规确认各自权责利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除此之外,产学研还要兼顾科研、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利润。

这样,产学研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或许这样的模式要比一般的情况需要很长时间。

但涉及到真正的大规模的事业发展什么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只要这个开端起来,那么产学研的发展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快速。

产学研在未来将会有更蓬勃的发展。

林灰希望将来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模式为国家事业做些微小的贡献。

使得国家的科技含量能随着他的一系列布局而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切只能说任重道远。

但林灰相信,未来一切可期。

还是电话那头的人的话语将林灰从思绪中牵扯了回来。

“喂,喂,林灰同学,你听得到我讲话吗?”

林灰听到对面的声音,忙道:“听得到,刚才信号不好,不好意思了。”

林灰接着道:“您刚才说您是国央大学的?请问您怎么称呼呢?”

在了解到这个时空的國央大学并不是他设想的那样之后。

林灰对國央大学这所大学就没太大兴趣了。

尽管如此,对于國内一流大学释放出来的善意林灰仍然保持了最起码的礼貌。

毕竟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命由我不由天”那种态度只会平白无故生出很多原本不该有的麻烦。

电话那边的人回应道:“对,我是國央大学的,我叫贺天昌,你叫我贺老师或者贺教授都成。”

贺天昌?林灰顺手摆渡了一下,发现此人居然是这个时空里國央大学的副校长。

一个副校长亲自打电话给林灰?

还刻意没提及自己的身份。

让林灰很意外。

这是在刻意考察林灰么?

还是说这位贺校长另有别的打算呢?

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不知怎么,林灰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南风APP在國内出现的那次很疑似集中采购的行为。

莫非那次采购和此人有关系?

不过一个学校的副校长采购一个主要用于新闻之类的文本摘要的软件做什么呢?

似乎完全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