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1 / 2)

信里,她主要强调了华容道之战的紧迫,希望宸王烨能赶紧回来处理。

接到荷华的帛书后,宸王烨果然大动干戈,怒气冲天,当即让人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回王都。

然而温泉行宫远在两百里外,近来又是梅雨时节,道路泥泞,以时下的车马速度,最快也得三四天功夫才能赶回来。

因此,宸王烨直接传书给荷华,表示前朝后宫一切事务,暂时交由荷华处置相当于粮草贪污的案子,直接让荷华来解决了。

解决的好,是她的功劳,解决不好,便是荷华无能。

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宸王烨估计不会太责罚她,但往后若有类似的事情,荷华恐怕是插不上什么话了,更不要提逐渐收揽军政大权。

所以,她一定要赶在宸王烨回紫宸宫前,将此事圆满解决。

夜幕如墨,九枝青铜灯树的烛火在晚风里摇曳。

荷华跪坐在御书房的矮案后,翻阅着一卷又一卷的竹简。

以目前她掌握的资料来看,沈冉运送的那批粮草,是去年二月份入太仓的。

当时负责统计的仓丞名叫陈礼,然而两月前陈礼意外落水,被人发现后,早已没了气息,新接任的仓丞孙禾还在整理他留下的造册。

但荷华从宫里派人去问话的时候,得到的回复是,五日前孙禾家失火,不少造册都被烧掉了烧掉的正是去年春夏两个时节太仓的收纳、储存、账目记录。

不仅如此,陈礼死的时间点,恰是宸王烨命沈冉押送粮草奔赴战场的时候。而孙禾家失火,也是时鸣穿过戚谷,抵达宸国边境的时候。

冥冥之中,像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疯狂地遮掩粮草贪污案。

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荷华苦思冥想。

就在她努力从一堆竹简里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时鸣快步而至。

“阿姊。”他向她行了个礼,语声急切,“你可找到什么线索?太子那边战事吃紧,不能再耽搁下去了。”

荷华揉了揉额角,问他:“他那边还需要多少粮草?”

时鸣估算一下数量,谨慎开口:“一名兵卒一天的口粮大约为两升粟米,马匹则是十升左右的草料和五升左右的饲料,此次殿下带了三万人出征,其中约有六千名骑兵,再考虑到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按照两个月的消耗来算,起码需要准备十万石粮食。”

他的话才说完,荷华手里的竹简“啪”地一声落地。

十万石粮食!两个月!

她以前只知道打仗烧钱,但不知道这么烧钱啊!

荷华一阵头晕目眩,连夜把治粟内史姜堰老儿叫进宫,对方正因为夫人和儿子被关押在含章殿惴惴不安,谁知道荷华一见他,直接问:

“现如今,宸国的太仓里,还有多少石粮食?”

姜堰想了一会,回答:“今年开春,北边遭了蝗灾,南边又连下暴雨,收成不好,各地交上来的粮食加上往年的库存,约莫还有十五万石。”

荷华松了口气。

她对姜堰道:“以最快的速度,再调十万石粮食去前线。”

姜堰微地一愣。

半晌,讷讷道:“王后殿下,不可。”

“为何?”本就心情不好的荷华,直接拍案而起,呵斥姜堰,“前线打仗,都快输了你知不知道!太子殿下带着将士浴血奋战,你身为治粟内史,连十万石粮食都拿不出吗?!”

时鸣却开口:“阿姊,你错怪姜大人了,并非他不愿,而是很难。”

见时鸣替自己说话,姜堰擦了把额头的冷汗,颤颤巍巍点头道:

“时公公说得没错,这十五万石粮食并不是只在王都的太仓里,王都的太仓只能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