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1 / 3)

“私自?”老吏冷笑,将一叠盖着“营造司大印”和魏延庆私章的“物料转移文书”复印件摔在他面前,“私自的人能动用营造司大印,还能让你们库房开出放行令?!你收的那五百两‘火耗银’是石头变的?!”

他从袖中抽出一张模糊却足以辨认字迹的字据正是放印子钱的掮客在逼债时抄录下来的典当记录,上面赫然记载着魏延庆某天进当铺的时辰和换得的银票数额与其被查到的“火耗”银两完全吻合!

人证物证环环相扣,心理防线瞬间崩塌,魏延庆瘫软在地,嚎哭不止:“小的……小的一时糊涂啊!是……是织造司的陈掌库暗示有法子处理‘废料’变现……都是他牵的线!”

织造司掌库陈昌!

然而陈昌远比魏延庆老辣,面对刑讯老吏疾风骤雨般的盘诘,他死死咬定自己只是将应焚毁的废料低价转给了外省来的普通杂货商“朱掌柜”,所获银钱尽数上缴织造司公中(账面上确实有一笔模糊的“处理残料所得”收入),毫不知情那些东西会被流入官办防汛,自己是无辜被牵连。

“朱掌柜?”老吏不为所动,“此人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商铺字号?往来文书可有?银票走哪个钱庄兑付?”

一连串问题打得陈昌面色铁青,那所谓的“朱掌柜”本就是经中间人介绍的掮客,神龙见首不见尾,交易的文书都是空白或模糊信息,连那几张兑付的银票也是经由多个钱庄层层洗过、难以追查的小额票面,显然背后有人精心设计,确保到了陈昌这一层就能斩断大部分线索。

审讯陷入僵局,陈昌老奸巨猾,只认贪墨处理“废料”之罪,将责任推到子虚乌有的“外地行商朱掌柜”身上,将所有银钱往来洗得干干净净,其背后的人稳坐钓鱼台,线索似乎到了他这里就戛然而止。

多尔衮面色冷峻:“陈昌油滑如泥鳅,王明德身份又……虽非宗室,但织造司掌印郎中,直属内务府总管大臣,没铁证,动他容易打草惊蛇,引起内务府体系动。!”

木苔端坐一旁,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腕上一枚不起眼的青玉葫芦坠。她眼神锐利如电:“睿亲王不必担心惊蛇。既是蛀虫,总有露尾之时,我倒有一处可查,俗话说的好,贪财者必留痕,查他们家人名下的所有浮财。”

“尤其注意……那些看似不起眼、却突然在京城置办了中等产业,或消费水准异常暴增的远房亲戚、旧仆!重点不是陈昌或王明德本人敛财,而是他们的影子,那些负责‘洗钱’的白手套。”

多尔衮眼神微凝:“太后之意……”

“不错!真正的钱庄银票必然层层洗白,难以追查,但最终得利者,难道能忍住将银子全部埋在地下生灰不成?总会花用,总会置办。查!查那些与主家有旧谊,家境普通却一夜暴富的三姑六姨、表舅外甥。”

“查那些不起眼的米油铺子、车马出租行、甚至戏楼茶馆,这些地方门面小,流水却可操控,正适合沉淀不明钱财。”木苔的思路异常清晰,这正是后世调查洗钱嫌疑的常规思路。

多尔衮顿觉豁然开朗:“臣遵旨!立刻着暗线不动声色排查,专盯外城新设小铺面和陡然阔绰起来的边缘亲旧。”

就在多尔衮的暗哨悄然撒网之时,景阳宫旁的“百工堂”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阳光透过新糊的窗棂,灰尘在光柱中跳跃。

顺崽鼻尖沾着灰,正卖力地用木槌敲打着一块榫头,试图将他“记忆”中珍妮纺纱机的原理,浓缩在一个不足二尺长的模型框架里。

旁边巨大的木案上,用木块、竹篾和粘土堆砌的“束水砥柱”模型尚未完工,但已能看到榫卯咬合的雏形。

墙上挂着的“水轮驱动灌溉图”,主要是琪琪格涂鸦的大轮子和哗啦啦的水纹,充满了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