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年氏的身子弱,之前二人又同为贵妃,宋玉瑶就主动和胤禛说了,免了年氏初一、十五这两次的请安礼。
这也是有前例的,康熙朝时惠妃、宜妃,一个因康熙的看重,一个因康熙的宠爱,也曾在皇贵妃代管后宫时,被康熙特地免过每月朔望的这两次请安。所以她和年氏的关系,现在也算和睦,并没因为这升皇贵妃之事就生了龃龉。
时间悠悠过着,宋玉瑶执掌后宫,基本依照前例行事,并不大改,仅在部分不太完善的地方进行优化、微调。
她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同时,由于她谨慎的性格,走一步常常能算两三步,所以后宫之事在她手中一直井井有条,不比皇后在时差,反而很多地方还更好了。
后宫众人看在眼里,前朝之人也看在眼里,对她的能力基本都是服气的。
宋玉瑶也并不觉得劳累,身为修炼之人,对她来说,真的是五十来岁的年龄,二十来岁的体质和精力,并不觉得有什么累的。
她打理后宫,也不是要将所有事务都捏在自己手里,而是广用贤才,她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帮她管事、分担,自己的压力和忙碌自然就减轻了。
而她自己,不仅落得了清闲,依然有时间修炼、看书、培养良种、养小外孙和逗孙子孙女,还得了不贪权、简拔贤才、知人善任的好名声,可比胤禛天天累死累活、有时候还不太讨好要强多了。
“论起用人上,朕倒是不如你了!朕管前朝,你管后宫,朕每日早起晚睡、日日勤政、累得不行,你却看起来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这皇贵妃之位,你之前也未曾当过,却做得好像和在这个位置上做过多年一样好!”胤禛眼里满是赞叹,还有点小嫉妒,又有点不服气。
宋玉瑶谦虚地笑笑,道:“前朝千头万绪,整个大清都在您的掌管之下,臣妾却只管着后宫这一亩三分地,到底是不一样的,哪能放在一起比呢?”
“你总是那么谦虚,不过朕也该多选拔些贤才,还有长岁他们几个,也该多让他们给朕多分担分担了。”看着瑶儿管理后宫的做法,胤禛也若有所悟。
一个管理前朝,一个管理后宫,他总不能还不如瑶儿这个小女人吧!
第164章
得益于朝局的逐渐稳定,八爷党、十四爷党也逐渐被胤禛打压、收拾、分化、收服,加上宋玉瑶改良的这些良种、钮钴禄氏偶尔的好方子帮忙,胤禛的各种改革进行得越来越顺利,他便有了功夫,打算腾出手来对付一下一直不消停的准噶尔了。
正好,雍正五年,准噶尔原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而噶尔丹策零和其父一样,野心勃勃。
在胤禛看来,与其等着噶尔丹策零坐稳了位置,以后积蓄力量来对付大清,倒不如现在大清先趁着他刚刚继位还没坐稳位置,先下手为强。
所谓一报还一报,当初自己刚刚继位时,他阿玛策妄阿拉布坦趁着自己还没坐稳位置时,挑动青海之乱给自己给麻烦的事,自己还没忘呢!胤禛打算趁机报仇了。
好些大臣是不太赞同的,好不容易天下承平、安定了几年,国库里逐渐宽裕了一些,再对准噶尔用兵的话,那银子和粮草还不是得如流水般花下去?
而且,哪次打仗是不死人的,这仗能不打还是不打比较好。大臣们劝胤禛慎重。
但坐在皇位的这个人,又什么时候会是能听人劝的呢?尤其是,当他位置已经稳了、大权在握、不需要隐忍的时候。
要不然,史书上那些善于纳谏的帝王,也不会因为纳谏的事被广为称颂了。如果这是帝王都会具有的美德,哪会还需要特别称颂?
“皇上不要生气,大臣们也是出于谨慎的心罢了,毕竟打仗是会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