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些后悔,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她反而有些示弱地道。
“都怪朕,朕不该招你,是朕不好。”宋玉瑶这么说,胤禛反倒不太好意思了,把她往自己怀里揽了一揽。
“孩子们长大了,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还有朕陪着你呢。”胤禛劝道。
“臣妾知道,只是一时半会的,还没能适应罢了。”宋玉瑶把脑袋往胤禛肩膀上靠了靠,柔声道。
“朝朝他们该到驿站了吧?”不一会儿,宋玉瑶问道。
“这个点儿,应该是到了,想来此刻已经在驿站休息了。”胤禛回道。
“也不知道朝朝和清格勒在路上习不习惯?”宋玉瑶又问。
“朝朝以前常跟着朕一起随皇阿玛出行,想来应该还是能适应的,就是清格勒,第一次出行,让人有些担心。”胤禛脸上又了忧色。
“清格勒的身子一向康健,路上又带了太医,应是无事的。”宋玉瑶反而宽慰道。
想到自己临出发前,又让朝朝带走的灵液药丸子,她还是有些放心的。
胤禛想到早年跟随皇阿玛出行不幸夭折的十八弟,其实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不过,朝朝夫妻两个想让长子跟着历练一下,而且清格勒又从小习武,身子一向健康,极少生病,他也就勉强同意了。只是,心里还是难免忧心。
“希望如此。”胤禛也不愿意再多想那些不好的事,只是决定,回头再多派个太医过去,也再多送点药材过去,省得孩子病了再缺医少药。
他这样想着,也这样对宋玉瑶说了。
“那就请皇上也再多派些太医、送些药材到其他几个远嫁的公主那吧,省得她们姐妹伤心皇上偏心。”宋玉瑶道。
“好,不过这样送下去,太医院的太医可要不太够用了,看来朕还得下令让太医院多培养些太医了”见宋玉瑶这样道,胤禛的眼神越发柔和了。
“有何不可?多培养一些高明的太医有什么不好?太医多一些,也不愁没有得用的了。臣妾还想着,要是能在各地建一些像是官学一样能为大清、为
百姓培养好大夫的医学就好了。
太医们只在宫中当差,并不接触民间,接触的疑难杂症总是有限,医术到底难以精进。民间大夫们良莠不齐,良医是有,庸医更多,百姓们也常常为庸医所累。“宋玉瑶对着胤禛畅想道。
“瑶儿的这番想法是好,可是却难以实现哪!官学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若再开医学,开支更大,这一切可都要从百姓的赋税上来!现在对百姓来说,一旦有灾,赋税就已经难荷了。”胤禛有些无奈地道。
宋玉瑶想到去年胤禛才因为天灾减免了直隶、江南等四十九个州县的赋税,不禁沉默了一会儿,道:“是臣妾妄言了。”
“也不算妄言,朕知瑶儿是一片慈惠爱民之心。若等将来,有大化之君,国富民富,焉知不能将此事做成呢?只朕在位时,却是难了。
不过,来日等政通人和,朕广招天下医者来京同研医道,汇天下良方,再编一本传世医书,倒是未尝不可。“胤禛想着皇阿玛在位时编了许多书,也不禁动了想要让人编书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