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话时, 他偶尔也会跟着应和一句半句了。
时隔多日后, 宣宁帝于初七日开了朝会,并于朝会上宣布即日起由卫王、安王、平王三位皇子监国理政,以及主持朝会。
这一消息立时在朝野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且李家到现在也没表现出更支持哪一个皇子, 一时暗潮涌动, 朝臣们都在猜测宣宁帝此举背后的深意。
待到下午李太后忽然发了道懿旨, 她在旨意里夸端王和李宜锦孝心可嘉, 说是两人为宣宁帝的病日夜忧虑,就想着提前大婚给宣宁帝冲喜如何的。
同赤麟料的一样,端王和李宜锦的婚期提前了,改到了五月十八,只有十一日的准备时候了。
之前六月的婚期已够仓促,这又往前了一个月,就算李太后懿旨里说的是为给宣宁帝冲喜才如此的,可前有李宜锦替了李宜馨的事,两下里一联系,朝臣还有什么猜不到的。
内阁几位更是心知肚明,李家两房间的裂痕已到了不能弥补的地步。
李太后的懿旨看着是为端王和李宜锦描补,实际上就是明着告诉端王和李宜锦婚前就有了首尾,现在是怀了孩子不得不提前大婚。
李太后一向低调不显,这是她第一次出面发话,不用问卫王,崔兰愔都知道宣宁帝的病情该是没什么起色。
因着端王扶不起来,李家二房又有二心,宣宁帝态度也模棱两可起来,李太后这一支该是觉着很多事并没有他们以为的那样把握,他们有些稳不住了。
在崔兰愔看来,李太后此举不太明智,反而向朝臣们暴露了宣宁帝同李家有了分歧,很可能让不是那么坚定站李家的朝臣们心思松动起来。
这对卫王是好事,李家越急,卫王的胜算就大多几分。
初八日是点心铺子和酒楼开张的日子,崔兰愔却没往铺子去了。
端午过后外头就开始传两处铺子都是她的买卖,说她嘲笑康王妃做吴杨河对岸的生意,结果自己还不是要截了那些生意。
崔兰愔不用查就知道是辛家往外传的话,辛家不敢记恨康王,只能借着这点事往她这里发泄怨恨了。
长史还想打发人出去解释,崔兰愔没让,待到铺子开张后,那些说嘴的自然就消停了。
她虽被卫王教着扔掉那些破礼法规矩,卫王府里她可以举止奔放、言语无忌,在外头她还是要装装样子的。
她独个儿可以没所谓,可她身后站着整个崔家,家里还有两个未议亲的弟弟,她若太离经叛道,人家会碍于卫王的势不敢指点她,转头却不会有人家同崔家结亲。
世情如此,人不能独活于世,很多事上就不能硬扛,要讲方法。
就比如,高门贵家嘴上都不屑沾染铜臭,转头哪家不是打着世仆和门人的名头做买卖开铺子,不说别处,只应城数得着的大买卖,都有那些大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