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暗流,一旦寻找到意识中的孔隙和裂罅,就会迅速盘踞进去。
“就当作是一次教训好了,以后也引以为戒。”
催眠师拍了拍严巡的肩膀,努力开了个玩笑活跃气氛:“除了当初的那件事,你这人长到这么大,就没尝过几次犯错和受挫的滋味吧?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他说到一半,发现严巡的神色依然凝重得过了头,停住话头:“怎么了?”
“我可能犯了个很大的错误。”严巡紧锁着眉,低声道,“有关一代模型的设计”
作为第一代人格测评模型程序部分的内部设计者之一,严巡其实要比其他人多了解一些有关凌溯的情况。
作为刚出校园不久的学术型人才,那时的严巡并没有资格参与进整个人格测评部分的讨论。
他只是负责在协会给出的资料库基础上,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内容进行二次编写,并设计出一套可以顺利使用的程序硬要比方的话,工作内容其实和程序员的区别不大。
在那套程序里,有一个完全算不上多起眼、只用了几行神经代码就编写出的小环节。
当测试者得到“不合格”评价后,可以选择进入修正流程。
流程设计得很简单。只要测试者同意修正那些不合格的部分,程序就会协助测试者,将那部分意识压制进不会涉及日常生活的潜意识之中。
听起来似乎有些越界,但这只是因为换了种描述方式,导致第一印象受到了干扰而已。
事实上,这其实就是最为传统和标准的心理咨询常规流程。
在已经了解来访者的详细情况后,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观念、纠正非理性的思维、替换掉错误的行为模式帮助来访者顺利融入正常生活。
已经拥有了睡眠舱和意识上传技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早就足以支持这种设想。即使不通过长期复杂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也能同样有效地达成这一步。
在协会内部,这个环节也并非没有引起争议,但实际应用起来的效果的确显而易见。
这部分意识没有被抹消,只是调整到了潜意识深处、暂时“想不起来了”,依然属于测试者本人,所以测试者不会感觉到任何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