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全是安慰。
“小柔乖,别怕。”
“她就是嫉妒你。”
“姐姐太狠心了。”
我盯着那视频。三秒,就三秒。
我认得,那天我刚从爸妈那听完“你妹命苦”。
我在自言自语,“操。”就这一个字。
她掐头去尾,做成“我发脾气”。
狠,真狠。
我没发火,没骂。
我转发,附言:“建议同学关注校园心理健康,避免误解。”
几天后,她又在网上发新的帖子,是一条视频。
内容是我爸在饭桌上,拍着桌子。
“等小柔考上大学,咱们家才算真正翻身!”
镜头一转。
我妈抹着眼泪“小雨,你坚强点。”
最后,是小柔缩在沙发里,肩膀发抖。
配文:“全家的希望,好重……姐姐,你懂吗?”
又是完美受害者,又是我成了阻碍全家幸福的绊脚石。
点赞,瞬间破万。私信开始轰炸我。
“林小雨,你去死!”
“滚出你妹妹的生活!”
我关了手机。
打开电脑,新建文档。
标题:《一个被“懂事”杀死的女孩》
匿名投稿,发给三个博主。
都是做青少年心理的。
我写得很慢。
字字带血。
写一个姐姐,如何被全家的“爱”压垮。
写她放弃梦想,换来的不是感激,是遗忘。
写她每一次呼吸,都像在赎罪。
写她最后,在出租屋吞下安眠药。
我写完,按下发送。
然后,转发了我找到的三条新闻。
标题都很刺眼:
《14岁少女因父母溺爱,持刀威胁全家》
《“玻璃心”公主?过度保护下的心理畸形》
《以爱之名的暴力:中国式家庭的情感勒索》
我一条条,分享到朋友圈。
不说话,只发链接。
像在撒网,等风来。
5
第三天。
“心语志愿者”的私信,炸了。
全是小柔的粉丝,骂我“蹭热度”、“挑拨姐妹关系”。
我一条没回。
只在σσψ一个高赞评论下,再次回复:
“当‘爱’成为武器,沉默就是共谋。”
“我们是否该反思,为何‘懂事’的孩子,总是最先被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