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3 / 3)

视着她,她心口便有一波波温暖又酸楚的涟漪,点点泛滥开来。

多么好的男人,英俊多金、聪明热情、温柔体贴,又这样爱她,横看竖看,就没一处不可心儿的,童话似的开篇儿,远隔重洋又凑到一起,多经典的爱情段子啊,可最后怎么就成了现在的情形?

纪晚泽是个很好的学生,不多时就掌握了手法和力度,按摩师识相地退出了包间,屋里便只剩下他们两个。

杜乐淘那点儿不吐不快的不甘,在心底里转了几个圈,终于捺不住地问:“纪晚泽,你说当初在旧金山的时候,我若是答应和你在一起,那你后来是不是就不会娶乔老师了?你会为了我,为了咱们的爱情和你家里的人抗争,是不是?”

☆、第15章 当时只道是寻常(四)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已经无可挽回的事,做出的所有假设都是毫无意义的,可是偏有很多人执着于此,尤其是女人,年轻的女人。

假如我早一些遇到你,你会不会爱上我?假如我那时没有掉头就走,我们现在会不会还在一起?假如我当初和你道歉,你是不是会原谅我……

女人们最爱问故人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希图在答案里获得安慰,却往往更不能解脱。

那些无法再回头的过往,因为不甘,便总是幻想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场景,或者就该有更美好的结局,现实已无可更改,便只能在这样那样的假设中聊以自/慰。

纪晚泽曾经觉得这样的人很可笑,面前的路无论有多么不尽如人意,也只有朝前看,往前走,让自己能在不可更改的环境里过得更好,才是正途,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一味再去纠结,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但自从从父亲罹患癌症直到去世,他中途放弃学业归国,再又是和乔希的婚姻,三年前生活当中一连串的巨大波动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会如此无聊。因为他也开始不经意间,在脑海里也去做这样那样的假设。

当初如果不是他一意孤行,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家里帮着父亲照理家族的生意,父亲会不会不这么操劳?而如果他还在,是不是就能阻止父亲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致使万信走到了穷途末路?父亲如果不是因为这事造成打击和压力太大,会不会就不会抑郁成疾?

如果再年轻些的他,也能理解老辈人对于纪家产业的这种看重,并非是出于对于金钱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家族的荣誉和使命感,他会不会不这么鄙夷和叛逆地一定要出国,远离家里的一切?

甚至他也会假设,如果当年没听父母的话选择那所私立高中,他跟乔希的生活,不曾因此而有过那段短暂的交集,他是不是就能在父亲去世后,心安理得地放开手脚,摆脱这段他并不心甘情愿的婚姻,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振作万信?

太多的假设令人扼腕和惶然,这让最初经历这些的纪晚泽时常被这些念头折磨的寝食难安。可到底没法改变,最后也只能强迫自己,抛开所有这些问题,只往前看。

纪晚泽记得,父亲活着时常说:“我不能让纪家衰败在我的手里。”

年轻的纪晚泽那时总会嗤之以鼻,任何一个家族都不能一直兴旺下去,不是败在这一代,也许就是下一代,反正总有一代会败,为什么就不能是他自己?

纪晚泽从懂事起,就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不想躺在老祖宗留下的基业上坐享其成,他不想被打上富家子弟的标签,然后循规蹈矩地过完他们这类人,永远大同小异的人生。

他的父母中年得子,难免宝贝得厉害,他就也仗着父母的溺爱和纵容,执拗地远远逃开那些他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