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园子,比咱们的这个如何?”好,这是探春在考平儿了,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赖大只是一个管家,他家的花园不会像贾府的大观园这么讲究。“探春道:‘我因和他们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戴的花儿,吃的笋、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总有二百两银子剩。’”探春还讲到了她自己的观察:“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大概也不了解这个,我们小时候去买肉、买鱼都是用荷叶或者芋头叶子包着的,家里的旧报纸我们也是一捆一捆地拿去卖,或者换鸡蛋的。其实产业的意思是说,每种物质都有它的功能。我们每天晚上处理垃圾,其实那些东西也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环保的观念,也是一个回收的观念。那些荷叶如果任其荒废下去,来年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大家注意到没有,台湾所有养荷花的地方,到秋后都是要把残败的荷叶收掉的。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里少掉了对真正的生活现实的观察,探春的了不起在于她已经观察到一片破荷叶、一根枯草都是值钱的。
听到这里,宝钗就笑了:“真真膏粱纨袴之谈。”因为宝钗管家的,她家的产业很大,当铺里面什么东西都有人去当,她当然知道任何东西都是值钱的。我们小时候没有零用钱,就会在马路上挖点柏油,弄在竹竿上去黏树上的知了,卖到中药店换了钱买冰棍。小孩子很早就在学很多的产业,那也是他的乐趣。现在大家都希望富有,可是富有之后,父母都把孩子保护得很好,但同时又在抱怨孩子太娇: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怎样怎样了。他们怎么不想想,你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那么多钱?是你没有给孩子机会。
所以宝钗就有点讽刺探春说,你们这些人从来不知道挨饿是怎么回事,不晓得穷困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财富。她说:“你们原是千金小姐,不知道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之文不成?”“不自弃”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随便糟蹋。我至今仍很感激童年时代形成的习惯,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普遍不好,我们的衣服都是穿到破了补,甚至新衣服的袖口和膝盖都要补上两块很厚的布。到衣服真不能穿的时候,就做抹布,扣子剪下来放在一个瓶子里,从来不会糟蹋跟浪费东西。我相信那是一种教育,这个教育不是透过学校的哪一个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实现的。让你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不重要,最后也会影响到你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这个“不自弃”既是在讲物质,也在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