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渔民更懂美,我想不一定。过去我们认为,美要慢慢经由学习,才可以得到的。可还有一种美是非常知觉的。像桑塔亚那(西方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的美学体系就认为,“知觉”是心灵刹那之间所显现出来的明亮状态。这个状态很难解释,我相信跟富贵、贫穷、知识的高低无关。

“红袖”是形容女子,那些丈夫离家的年轻女子,会在月圆的晚上,倚栏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有“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句子。也是讲一个女人因为丈夫离家,睡不着觉,所以她就会看着月光,因为她认为月光使她跟离别的丈夫之间有了一个联系。《春江花月夜》里还有一个最美的句子:“愿逐月华流照君。”她希望变成那一片月光照在她远在天边的丈夫身上。“红袖楼头夜倚栏”这句诗虽然没有提到月亮,但句句与月亮有关。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个结尾收得比较平铺直叙。是说如果有机会,我要问一问月宫里的嫦娥,人间为何有这么多悲欢离合,而不能永远团圆呢?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对团圆和圆满的期待,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我曾经跟很多朋友讲到,我第一次思考“圆”这个字,竟然是受一个保加利亚文化学者的启发。他跟我学汉字,他说为什么你们吃饭的桌子都是圆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没想过西方的桌子为什么是方的。《最后的晚餐》中他们为什么是坐在一个方的桌子旁,而不是一个圆的桌子?后来我才发现“圆”这个字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里,其实有非常长的历史和内涵。大概在几千年前,这个文化就一直在做圆形的喻比。过去的皇帝、执政者在封禅大典时,必须拿着圆形的玉璧,对上天说,人间没有缺憾。“圆”就是没有缺憾。西方很难懂这个字,因为西方的“圆”,就是一个形状;可在汉字里,“圆”代表着圆满、团圆。

香菱在这里也是怀着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跟残缺活着,可是她的生命还有追求,她在这么大的生命残缺里追问嫦娥,“何缘不使永团圆”?其实这句话已经表明,人生中大概十之八九是残缺。可心里要拥有一个对团圆的最后期待,大概就是圆满,圆满并不是现实,圆满是你在残缺状况里对自己生命的一个最高追求。

众人看了以后,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意思是说,这样的诗,写出了别人没有的感觉。所有好的创作,就在于它跟别人的不一样,它能写出你生命中别人无可取代的部分。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是一本描写从繁华到幻灭的书,从而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消极的书。我不这样想,我认为《红楼梦》最想表达的是,活出你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发光。我相信这也是《红楼梦》最精彩的部分。香菱学写诗,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

见香菱的诗已经写得这么好,大家跟香菱说:“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要请你了。”从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我参加过很多社团,比如吉他社。有时也跑现代舞社跳一跳。我们还办校刊,我觉得意义并不在于一定要把校刊办好,而是里面有一种很快乐的东西,在社团里碰到的都是生命里还有追求的人,他们也是青春年华里,最忘不掉的一些人。身在其中会很过瘾,我们那时是“放胆文章拼命酒”,评谁的文章写得好,看谁的酒量大。在那个年代,这有一种想追求自己生命里最美好部分的狂放。而且,还有知己。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一个学校社团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是课程。也正因为它不是课程,所以它会真正把正处于青春状态的孩子的生命力整个激发出来。我们那时会为了校刊的事情废餐忘寝,却不会为了正课这么做。很奇怪,因为那是你想做的,每个月校刊出版的快乐抵得过不睡觉的黑眼圈。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