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件事,你也可以看到当时官场的黑暗,为了几把扇子,可以玩弄国法到这个程度:把人搞死,家产充公。所以过去常说,珍贵的古物其实是惹祸的。大家可能看过一出戏,叫《一捧雪》。“一捧雪”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玉杯,明朝嘉靖年间,官员莫怀古藏着这个玉杯。他的朋友为了谋取私利,竟恩将仇报,奉迎权贵严嵩、严世蕃父子,献计谋夺此杯,最后使得莫氏弃官逃走,隐姓埋名。所以很多书香世家,会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收藏珍贵的东西。
我在台北“故宫”常常看到黄公望最有名的一幅画《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从黄公望画完以后,就历经了巧取豪夺。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一个叫沈周的人手里。当他把画交给朋友题跋时,那个朋友的儿子,见画这么好,就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了,还硬说画是被偷了。到了明朝末年,这画又到了收藏家吴洪裕的手中,他每天茶饭不思地观赏、临摹,甚至临终前要家人把画焚烧殉葬。幸好,他的侄子从火中把画抢救了出来。这样转来转去,最后被乾隆弄到手了,因为他是最大的收藏家。就像唐太宗想尽办法,就是要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序》一样。
唐太宗打听到《兰亭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三次派人索要,可辨才和尚一口咬定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成书生,和辨才接近,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两人谈得非常投机。等他们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辨才和尚鉴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数经离乱,失踪已久。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然是真迹,就马上把它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唐太宗把《兰亭序》骗到手,死的时候还要把它放在枕下陪葬。因为他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弄到手,好像做皇帝都做得不过瘾,无法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似的。其实那是很悲惨的。我们在这里看到贾琏被打的这一段,就带出了类似的故事。
贾赦拿到扇子了,可是他不晓得怎么拿到的,因为没有人会告诉他,是贾雨村如何用国家的司法去害了这个石呆子,把扇子拿到手的。贾赦很得意,就骂他的儿子贾琏说:“人家怎么弄来了?”贾琏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相比之下,贾琏还是比较善良的。这个老爸听了就火了,说贾琏用话堵他,是在讽刺他。你看,假设贾赦事先不知道扇子是怎么弄来的,可是今天儿子跟你讲了,你至少去查明一下。但他觉得脸拉不下来,说儿子竟然批评爸爸。再加上之前的几件小事,正好凑在一起,就把他痛揍了一顿。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腐败,大概也没有什么可以再复兴的机会了。
这里也透露出这个贾赦真的是蛮奇怪的,他要鸳鸯没有要到手,已经火到不得了了。这下要扇子,儿子又说出那样的话。所以不快乐积压在心里面久了,一定要找一个出气口,刚好就是贾琏。
“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我们听见姨太太那里有种丸药,上棒疮的,姑娘快寻一丸子给我,家去给他上。”之前宝玉被打的那一次,宝钗就拿了一丸去,所以大概就传开了。宝钗听了以后,就赶紧让莺儿拿了一丸给平儿,说:“既这样,替我问候罢,我就不去了。”人家被打成这个样子,去了也不知道说什么,而且这种事情都有一点家丑的意思。平儿就答应着去了。
接下来就绕回到了香菱,写香菱这么个苦命的女孩子,终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