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读这篇文章时越心痛。其实他是在讲人不再相信桃花源,不再相信人间有净土,是最大的悲哀。陶渊明代表了另外一种特殊的性情。他没有做伟大的事情,也不是大凶大恶,可他留下的是一个生命的风范。他提醒人们,应该怎样为自己活。他的诗写得极好,《归去来辞》之后他就退隐了,回到老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最早告诉世人,秋天开的菊花不要去跟春天和夏天的花争艳。在所有的花都开完之后,你自己可以孤独地开放。
陶潜、许由,作者一个一个慢慢带出来的人,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圣大仁之人,但他们始终让人无法忘怀。更明显的是第三个和第四个人阮籍、嵇康。
前些年,南京的一个墓葬出土了一块砖,上面刻有“竹林七贤图”。在乱世当中,有七个人住在竹林中谈诗唱歌,人们喜欢他们。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刻在砖画上作为一种纪念。阮籍是七贤之一,不过阮籍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脑海里有时候会有一点空白。有没有一句诗是阮籍的,或者有没有一些阮籍做的什么文化上重要的事情,不是很清楚。可是阮籍留下很多故事,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阮籍喜欢长啸,就是大叫。他没事或郁闷时就跑到山里长啸。那声音连绵不断,山鸣谷应,很多人常常跑到山里等他长啸。他有一点疯疯癫癫,可是人们觉得在他的叫声里有某种把忧郁一扫而空的感觉。另外一个奇怪的故事是说,阮籍有时独自驾车出走,不选择路径,直到没路可走了,他就坐下来大哭。这就是“穷途之哭”的典故。大仁大恶之人不会如此。
还有一些留在他传记里的故事。阮籍的时代非常讲究“礼”,儿子要孝顺父母,这是一种礼。你心里孝顺不孝顺没有关系,可是你必须要人家知道你是孝顺父母的。譬如给父母办丧事时,儿女要哭、要磕头,都要磕到额头流出血来,自己哭不出来要花钱请人来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所有的人都来看,可是阮籍一滴眼泪都不流。丧事办完,人都开始骂阮籍,说阮籍是不孝的孩子,母亲死了他竟然一声不哭。宾客退尽,一个好朋友在旁边看到,阮籍吐血数升。对阮籍来说,悲哀是他心里的悲哀,当别人要逼着他去表演的时候,他是不表演的。在传统文化的正统里,阮籍并没有被推崇为伟大的人物,可是阮籍的真性情都在这些故事里得到表现。
还有一个故事。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漂亮女人走过你不能看的,以表示你没有欲望,很守礼。阮籍当然不管这种事。隔壁有一少妇长得妩媚动人,他就常常跑过去跟人家聊天,有一天聊得很开心,他聊着聊着就趴在茶几上睡着了。在现实当中我们都不敢做阮籍,因为太难了,他要用个人孤独的力量去对抗整个社会礼法道德的规矩。鲁迅赞赏阮籍,他说阮籍的忧愤诗自古以来都认为不可解,其实心情是可解的,他写的东西都非常悲郁。
嵇康与阮籍是同一个时代,所有的书讲到嵇康,一定讲他的俊秀,他是一个帅哥,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他被招为驸马,娶了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在当时,当你攀附到皇族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搅进政治的旋涡里去了。所以他变成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夏天热得不得了,他穿一件很厚的棉衣,在柳树底下摆一个火炉打铁。所有人都吓坏了,觉得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其实嵇康不是疯子,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大概他为了要对抗自己政治上的困境,干脆装疯。很多人认为嵇康很不近人情,可是嵇康为什么不近人情?从他与钟会的故事中可知一二。钟会非常想做官,于是作了一篇文章,希望让嵇康看看。他找嵇康时,嵇康正穿着棉衣在村头打铁,满身是汗,对钟会的造访不加理睬。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忽然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知道这是一个小人,是有目的而来的,要利用自己,所以他就做出不近人情的样子。钟会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