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践踏的过程,他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们年轻时很难懂这个,所以第一次看到那个成化窑的小杯子,会觉得好可惜。那时候还是珍惜杯子,慢慢才懂得作者的深意。所以我想这一段其实写得非常巧妙。第四十一回也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转折。为什么要让刘姥姥进怡红院宝玉的房间?为什么要让刘姥姥进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我觉得这都是刻意的安排。
你会发现,如果刘姥姥没有来到这两个地方,我们对它真正的美和缺陷就不会了解,因为美好和缺陷都应该被注意。栊翠庵是所有人走过都不敢进去的所在。五十回里有一段,天降大雪,栊翠庵墙头开出最美的红梅花,可没人敢进去跟妙玉要一枝梅花,因为妙玉讲话很难听,如果你稍微讲错话就被她讽刺,一辈子都不舒服,所以没有人敢去招惹她。可是我们知道妙玉喜欢宝玉,宝玉去求红梅花,妙玉就送了他一大枝。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妙玉在人生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选择她喜欢的跟她不喜欢的,她的分别相是最大的,而她刚好又是一个最应该修分别相的出家人。《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信妙玉一天可能读很多次,可是刘姥姥用过的一个杯子她都不要,这个分别相何其严重。
所以作者是不是在写佛经,我想大家马上就懂了。真正的修行并不在语言上,而在行动中。我们读经文其实很容易,从十几岁开始读《金刚经》,那些字都会背了,可是自己能做到多少?“无寿者相”是说所谓的早夭跟长寿并没有什么差别。讲得这么简单,可是我记得母亲临终的时候,我抱着她念这一段,忽然觉得自己怎么还放不下,不是明明告诉你“无寿者相”了吗?所以我相信重要的哲学是需要你在一生当中去深深体会的。
我没有想到,竟然要用母亲身体的痛与临终的痛来让我懂这句话。可是没有这件事,我真的读不懂。也正因为如此,我会提醒自己其实所知有限。因为以前觉得自己好棒啊,十几岁的时候班上哪有人在读《金刚经》,所以好得意。《金刚经》哪里是要你得意的?《金刚经》怎么可能是让你得意的?所以等到母亲临终的时候才会读懂那一句,它其实是在等待那一个时刻。我相信,这才是真正在阅读上有一个很大的、被充满的感觉,而那个充满的感觉是一个好的哲学或者好的文学跟随着你的一生一直在做反省,在做不同程度的领悟。
我们下面来读文字的部分:“话说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于是吃过门杯。”“门杯”是行酒令的时候,每人面前摆一杯酒,输了就要喝掉。我觉得刘姥姥聪明极了,就是民间常说的“傻人有傻福”的那种。憨憨的,可其实憨里有一种福气,憨里也有一种通达。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场面里,她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从贾母到用人都在她有趣的逗笑中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忽然觉得好像来了一个跟他们完全不同调性的生命。这个开心也让我们感觉到贾家虽身处山珍海味的富贵,其实有一种苦闷。
这种开心有点像古老故事的那个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拿着拨浪鼓在地上滚啊、闹啊,引父母发笑。因为父母亲年纪大了,什么也吃不动,最好的衣服对他们来说,反而是累赘。所以有时候我们常常搞不清孝顺的本质,可是老莱子却发现,原来父母希望他还是小孩子。
我读到这个故事很感动,我们今天总觉得孝顺就是给父母一个我们“想当然”的东西,就像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里那个在东京做医生发达的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一生在乡下很穷苦,就请他们到东京来玩。可他每天要看病人,没有时间陪他们。最后他就把父母送去参加最贵的旅行团。那个团里刚好都是年轻人,在那边弹吉他,爸爸妈妈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痛苦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