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作家一定看得出来,后四十回里细节没有了。当然,我还是很佩服这个补写的作者,他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好也不容易,可是因为他没有真正体验过富贵,根本不知道富贵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便只能假设。记得小学时,很多人跟我讲,你知道总统有件纯黄金的衣服吗?小时候很相信那就是富贵,现在看来真是好笑得要命,想象中的富贵跟真实经历过的富贵是不同的。尤其是曹雪芹,他已经是第四代,对于富贵,因为真正体验过,已经没有任何留恋了,他在书写这一切的时候,完全是不着痕迹的平常心。

三十五回里白玉钏出场,被命令去做一项工作,就是把新煮好的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宝玉喝。作者可真是厉害,这个工作偏偏安排白玉钏来做。见到宝玉,玉钏儿的脸色很难看,宝玉当然知道玉钏儿不高兴的原因,所以就一直跟她说笑话。最后宝玉就施了一个诡计,目的就是要她喝那个汤,因为他觉得这个汤的味道好极了。其实他的内心很不安,一直找机会补偿自己的罪过。

通常我们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可是读了《红楼梦》,你才会发现人性竟然可以细致到这种地步,你也才知道什么叫爱,爱其实就是有很多的抱歉,很多的无奈,很多不安和愧疚。

三十五回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回,我常常跟朋友讲,《红楼梦》越读到最后,越觉得最精彩的是那些没有大事发生的部分。这一回也一样,先是宝玉躺在床上喝了一碗汤,过一会儿袭人就去找宝钗的丫头黄金莺来打络子,莺儿是所有丫头里手最巧的。“络子”类似今天的中国结,古代的贵族身上一定要佩玉和扇子。扇子的套是用丝线编出来的,非常精巧。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般不太看得起这种民间工艺,在国外博物馆里,我见过一个葱绿色的细线打出来的透空的络子里,放了一把鸡翅木的扇子,合在一起非常漂亮。每当看到这些,你会觉得这样做贵族还比较有意思,至少还可以玩出一些美的东西来,如果只富贵而不美,就只能叫财大气粗。

三十五回一方面是讲烹调美学,另一方面是讲色彩美学。今天大学里讲的色彩学,诸如什么叫冷色,什么叫暖色,冷色跟暖色怎么互补等等,是纯西方的,因为大概在1666年,牛顿发现了橙红黄绿蓝靛紫的光谱。大家知道颜色是因为光线在某个物质上产生的波长在我们的视网膜上造成的效果,这种光学最科学的解释叫色彩学。可是东方的色彩学,没有保存在任何一个美术系教授的身上,却保存在了一个丫头身上,黄金莺说的什么颜色要用什么颜色去压,完全是在讲色彩学。因为她在选线的时候,视觉是非常精准的。

以前母亲她们绣花的时候,对颜色是特别讲究的,一片叶子大概要选出十几种的绿色去绣,从叶子的叶脉、叶梗,一直到边缘,还有叶子翻过来的颜色,需要的是不同的绿。我们今天绿色可能只有一种,蓝色也一样,视觉变得非常粗糙。事实上蓝色跟绿色一样,也可以分很多种,比如大家看到高雄天空的那种蓝的变化是非常多的。如果你曾在视觉上细致地观察过这个东西,就会知道它的色彩不是单一性的。所以我一直觉得《红楼梦》传播的贵族文化,绝对不只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指他们的生活有一种品位,这个品位很可能在我们不注意时大量流失。

《红楼梦》这一回里的两个丫头,一个喂宝玉喝汤,一个帮宝玉打络子,她们在今天绝对可以受聘去做美学专家,她们懂味觉和视觉美学。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推广“美”?其实“美”是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来完成的。做出那碗汤的人并不是贵族,而是那些用人,它需要味觉上的真正敏感和精致;打出这个络子的也不是贵族,而是莺儿这个丫头,所以真正热爱生活、把“美”最后完成的人,是生活在底层的这些民众。

这回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