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很多的利益。赵姨娘一直是被压在底层的妾,心里有很多的恨,报复心当然强。我在前面曾提过,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永远要注意其中的受委屈者。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卑微者,只觉得贾环很坏,可如果我们能找到贾环背后的委屈,就会对他心存悲悯。我觉得作者很了不起,如果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话,他就是那个被贾环一再陷害的人。可是他在写贾环的时候,并没有指责贾环有多坏,而是尽量让我们看到贾环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一部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习得对人性的担待。这样一来,当你在社会上看到充满怒气和怨恨的脸的时候,就能体贴到他背后的原因,找到了那个原因,人性的结才能解开。好小说永远不会告诉你说人是天生坏,或天生好的,而是让你看清好坏的缘由。

本来贾政已因蒋玉菡之事怒火中烧,看到贾环在外面乱跑,就喝住了他,贾环便趁机告了宝玉一状,“手足眈眈”很明显是“虎视眈眈”。贾环一直伺机要整宝玉,这下终于逮到机会了,便“小动唇舌”,说哥哥强奸妈妈的丫头未遂,导致那个丫头自杀,这明显是要置宝玉于死地;“不肖种种”,指的是宝玉,父亲历数他的种种不肖:在外流荡优伶,在内奸淫母婢;“大承笞挞”,是说宝玉被父亲痛揍了一顿。

我们来细读文本:“却说王夫人唤上他母亲来”,这个“他”就是金钏儿,与三十二回接上了,王夫人把金钏儿的妈妈叫来了。“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因为人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肯定有很多冤气,所以要请和尚念经来超度她。大家看金钏儿母亲的反应:“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在她看来,女儿死了就死了,竟然还得到簪环,又请了和尚来念经,所以要磕头来谢主人的恩宠。可见古代社会的礼教也好、伦理也好,根本没有任何法律可言,也不讲什么人权,基本上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后还要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因为宝玉引发的一个悲剧。我们知道本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可大家可以想象街坊四邻会怎么说这件事,说不定会夸张到说金钏儿已经怀孕了,实际上只是碰了碰耳环而已,可见封建礼教的杀人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宝玉“心中早又五内摧伤”,宝玉对生命本来就有一种不忍,有一种天生的爱,其痛苦可想而知。“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妈妈也开始骂他了。本来当场妈妈并没有教训他,而是不由分说地打了金钏儿。现在这个丫头自杀了,妈妈回头便开始骂儿子,人性一般就是这样,母亲在疼儿子的时候,总觉得儿子本来很好,都是让别人挑唆坏了的。我们在自己家里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母亲通常会说都是因为儿媳妇,儿子才跟她疏远了。这其中有很多心理学层面上的“结”,好小说总会让人看到人性的真相。宝玉被妈妈数落得无话可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

宝玉出来以后,“茫然不知何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要是赶上哪天心情特别郁闷,根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就那么垂头丧气地逛来逛去。“信步来至厅上”,厅上是贾政会客的地方,宝玉平常宁可绕远路,也绝不会走这里的,这天他实在是心事太多,六神无主了,竟然走到了厅上,“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看到作者手法的精到了吧?他没有直接告诉你来的是谁,却让你感觉到宝玉根本已经丧魂落魄了,有人都走到跟前了,他竟全然不知。

“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连续几个句子下来,这个人到底是谁还是没说清楚,因为宝玉处于失神状态,这个人已经跟他撞了满怀,喝他站住了,他还不知道究竟是谁。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