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直率和真情。她已经知道金钏儿的死,跟宝玉有关系。“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这个“交割”用得真好,现在股票交易都用“交割”这个词,宝钗处理事情就是“交割”,你也可以说她很理性、很世故、很大度。《红楼梦》中的很多词汇细读会觉得非常有趣,“交割”这个词很难用到黛玉身上。林黛玉总是那么纠缠,总觉得有解不开的东西,就是因为有真情在,你没有办法用理性来处理;如果是宝钗就可以马上“交割”清楚,一个人没有真情的时候其实就是“交割”,在每件事情上衡量轻重,人与人之间只是利害关系,这样的人生大概也蛮可怕的。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红楼梦》已经讲到三十三回,我想能够坚持下来的朋友,大概并不想把这本书很快读完。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包括阅读在内,甚至有专门的机构在教大家如何速读。最近有个书店办周年店庆,邀我去做一个演讲,我的题目就是“缓慢的阅读”。这绝不是动机上的逆势操作,是我真的感受到了缓慢阅读的必要性。最近,这个书店还举办了“一百本读者最喜欢的小说”的投票活动。当然,这种民众的投票不见得准确,至少在答案出来以后,我认为的台湾战后最好的两个小说家的作品,都没有在里面。可是有趣的是,统计报告显示,四十岁到五十岁人选的五本小说中,排第一名的是《红楼梦》;三十岁到四十岁人选的五本小说,二三四名跟前面的都不一样,但第一名也是《红楼梦》;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读者也选五本小说,第一名还是《红楼梦》。看到结果,我吓了一大跳,我想《红楼梦》可能是缓慢阅读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族群,都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它的魅力。
如今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消费品,那多半是些用完就扔的东西,就连很多文学、艺术也有点儿要变成消费品了,常常看到很多悚动的东西变成文字、图像,在媒体上呈现,可没过多久人们就忘掉了。我想,大家一定也想给自己选几本可以在一生当中阅读的书,如今,能够让你在家里某个角落,随时边看窗外的风景边细品的书,大概也就那么几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庄子》、《老子》、《红楼梦》……它们不是消费品,而是我们在缓慢的阅读里能跟自己的人生进行对话的书。这就是缓慢阅读的意义。
在座的朋友读《红楼梦》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相信大家至少感觉到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看过以后还想再看。如今,这样的小说真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作家本身都把持不住,很容易在自己的作品里放进一些悚动的东西:暴力、情色……可是我们知道,凡是诉诸感官的东西,无论多强烈也很难持久,好的小说必须具备一种能让人的心灵或者生命沉淀下来的力量。
三十三回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宝玉遭到了父亲的痛打。这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子的真性情跟他父亲的礼教约束之间的冲突,终于在三十三回里爆发了。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挨过父母的打骂,因为小孩子难免做错事,但我们都知道父母不过是点到为止。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贾政这次是真想要把宝玉打死的。有很多红学考证者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我曾看过一篇论文,说贾政不是宝玉的亲生父亲,否则下手绝对不会这样狠。可我相信人世间有各种不同的亲子关系,贾政身上背负了贾家世代做官的重责大任,他平常每天都在讲忠孝,讲儒家伦理,别人当然要看你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他把教育孩子也看成一种对外宣传的面子工程。所以贾政很可能连打孩子都带有表演的成分,用“表演”这个字眼也许重了一点,但在古代的世家文化中,为了维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