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端午节大家吃了一顿不怎么开心的饭,作者接下来讲的是聚和散的人生哲学。宝玉天生喜欢热闹,恨不能每天都有聚会。林黛玉则刚好相反,“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黛玉的感觉有点像佛家,她觉得如果花开到最后会有谢,不如根本就不要开。佛家讲的“涅槃”和“不受后有”,就是说要跳出轮回,不再要将来,因为只要是人,就有生老病死,而跳出轮回的涅槃就是“寂灭”,是四大皆空,这个“空”是今世、来世都不要了。民间对涅槃的理解多是误解,认为它是生命的圆满,其实涅槃恰恰是什么都没有,跟儒家的理解刚好相反。
黛玉常在“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她总是比别人先悲哀,别人看到的是繁华,她看到的则是繁华之后的幻灭。“那宝玉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比如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其实我们知道曹雪芹就是宝玉,他是在筵散花谢之后,再来写当时的繁华的,肯定对此还有很多眷恋。他特别爱黛玉也是因为黛玉简直像个仙人,很早就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繁华而至幻灭。个性如此不同的两个人成为知己,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眷恋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认为情这么深,将来会难过,不如不要开始;另外一个觉得情这么深,就让它开始,只是希望它能够维持久一点。这是对情的解释的一体两面。
“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嗟短叹。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手跌在地下,将股子跌折。”注意,通常宝玉回家换衣服、梳头、洗脸都是袭人伺候,她照顾宝玉这么多年没有一点儿闪失,结果晴雯一上来就出事了,把扇子碰到地上跌断了扇骨子。宝玉叹了口气说:“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这算是宝玉口中说出的重话了,如果是袭人听了可能无所谓,一个丫头被主人骂两句有什么关系,况且宝玉也是好意,意思是说在我们家无所谓,你将来自己当家立业也这么粗心大意可怎么办。晴雯却马上翻脸了,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
下面的这句话很重要,能看出这个家庭富有到什么程度,或者说用人已经没有规矩到什么程度。一个丫头竟然说:“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现在的玻璃杯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了,要知道清朝时中国的玻璃是从希腊和波斯进口的,非常珍贵。宝玉才说了一句,晴雯就讲了一大堆,她说:“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就有一点泼辣了,她明知道宝玉心软得不得了,大概是吃定他了。宝玉听了这些话,“气的浑身发颤”,一个主人竟被用人气得发抖,说:“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袭人听见了,赶快过来跟宝玉说:“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这话说得没错,平常都是袭人在打理怡红院的上上下下,基本上滴水不漏。可是晴雯生性好强,喜欢跟别人比,听了这话心里当然不舒服。如果你家有两个用人,恐怕也会出这种事。“玛丽亚”说我一不在,你“索菲亚”就出事,“索菲亚”听了当然会不高兴。于是晴雯就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接下来的话就更锐利了:“自古以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