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数目大概是多少,从四十八斤一天到半斤一天,替你提供很多参照,你自己觉得属于哪个等级,就出多少钱。
贾母听了,点头思忖。还没有决定到底要出多少钱。马道婆又说:“还有一件,若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不妨。”如果你是为爸爸妈妈或者是长辈来许愿的,你要多舍一点,“若是像老祖宗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要舍,大则七斤,小则五斤,也就是了。”“不当家花花的”是当时的俗语。她的范围已经越缩越小了,贾母就说:“既是这样说,你便一日五斤合准了,每月来打趸关了去。”一天五斤,一个月一百五十斤的油钱,“打趸”就是一次性领钱。马道婆一下子就赚了这么多钱,赶紧就念:“阿弥陀佛慈悲大菩萨。”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也很常见,我称它为“营生”,它不一定是信仰,可是对马道婆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营生”,是一种生存方式。贾母又命人来吩咐:“以后大凡宝玉出门的日子,拿几串钱交给小子们带着,遇到僧道穷苦,好施舍。”这是为宝玉除灾的。
接着马道婆便到各院问安,闲逛了一回。各院各房马道婆都去了,作者没有细讲。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到李纨屋里,李纨可能也要给她一点钱。李纨丈夫早死,一定希望为丈夫做些供养。最后马道婆就到了赵姨娘房里,她从这个家族最有权力、最有财富的贾母那里,直接转场到了最穷困、最卑微的赵姨娘这里。关于赵姨娘这一段写得特别好。“赵姨娘命小丫头倒杯茶来与他吃。马道婆因见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湾角,赵姨娘正粘鞋呢。”“零碎绸缎湾角”就是做衣服时剪下来的小碎布。马道婆就说:“可是我正没了鞋面子了。赵奶奶你有零碎缎子,不拘什么颜色的,弄一双鞋面给我。”这里呈现的是马道婆的个性,她是贼不走空的,知道赵姨娘没什么钱,可对她来说就算能弄个鞋面子也好。赵姨娘听说,便叹口气说道:“你瞧瞧那里头,还有那一块是成样的?成了样的东西,也到不了我手里来!”大家一定要细读,才能体味赵姨娘的痛苦。在这个家庭里,她连个有头有脸的丫头都不如。所以,她说:“有的没的都在那里,你不嫌,就挑两块子去。”那马道婆见说,就果真挑了两块收起来。
赵姨娘问她:“前日我送了五百钱去,在药王跟前上供,你可收了没有?”赵姨娘这么穷,还是要拿钱给马道婆,马道婆就说:“早已替你上了供了。”赵姨娘就叹口气说:“阿弥陀佛!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的上个供,只是心有余力量不足。”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个家族里贾母要供养是因为怕失去富贵;而赵姨娘也要供养,因为她希望有一天能富贵。所以马道婆的生意一定会好,富人和穷人都离不开她。其实她卖的是每个人的梦想,任何社会都存在这种卖梦想的人。他们会让你觉得实现梦想很简单,只要拿出点钱来就可以了。
马道婆安慰赵姨娘说:“你只管放心,将来熬的环哥儿大了,得个一官半职,那时你要做多大的功德也不难。”赵姨娘听说,鼻子里笑了一声说:“罢,罢!再别说起。如今就是个样儿:我们娘儿们跟的上这屋里那一个儿!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个活龙。他还是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也罢了。我只不服这个主儿。”大家知道她更讨厌的是王熙凤。在王熙凤眼里,赵姨娘就是那种上不了台面的人,总是把最糟的东西给她,还克扣她的月钱。
赵姨娘跟马道婆谈到了自己的心腹之事。对大家疼爱宝玉,她无话可说。她也觉得宝玉长得可爱,她说,我只是不服这个主儿,“一面说,一面伸出两个手指头儿来。马道婆会意,便问道:‘可是琏二奶奶?’赵姨娘唬的忙摇手儿,走到门前,掀帘子向窗外看看无一个人……”这里透露的是王熙凤的威严,赵姨娘害怕到连她的名字都不敢提。见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