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达摩来到中国时,正值南朝,他面见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见到达摩,就问,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功德是不是很大。结果达摩就回答说:“无有功德。”这是禅宗的机锋,你还有功德这个念头,说明你还远远没有领悟。梁武帝因此很生气,没有接纳达摩。神话里说达摩拿起一根芦苇丢在长江里,乘芦苇渡江,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第一代禅宗的祖师就是达摩。
传到五祖是弘忍大师,他一直住在少林寺,属于北方的禅宗系统。弘忍为了找到传法的接班人,命令自己的弟子每人写一首“偈”。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和尚写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说我的身体像一棵菩提树,我的心像一面镜子,树和镜子有时候会脏,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偈语很多人觉得高深,大家认定将来的六祖一定是神秀,弘忍也觉得不错,就让众弟子背。
正在厨房舂米的惠能听到这个偈语,便说,这个人并没有悟道。大家不以为然,心说你一个伙夫,连字都不识,怎么有资格批评首席大弟子?可接下来惠能也念了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真正的悟道到最后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对错,没有美丑。如果你还觉得有东西是脏,有东西是好,你根本离悟道还远。《六祖坛经》里这段写得非常精彩,五祖听了此偈,就说:“你胡说!”在惠能的头上敲了三下后,背着手走了。惠能明白师父是让他在三更的时候,从后门进去找他。那天夜里,五祖就传法给惠能,把《金刚经》念给他听,并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你既要有对人世间的悲悯跟关心,又不能执着。听到这里,惠能就说我懂了。弘忍就把袈裟脱下来披在他身上,给了他一个化缘的钵。弘忍知道在所有的选举里都是有政治斗争的,神秀绝不会饶过惠能,就说:你得马上南逃,遇梅则止,否则有人会杀你。这里面当然有神话的成分,这个“梅”指的是广东的梅岭,惠能后来就在那里建立了禅宗的南宗系统,神秀是北宗的六祖。南宗就是讲顿悟,即刹那之间的领悟,现在日本的禅宗多属南宗。
宝玉那里还有“立足之境”,可黛玉加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两句,说其实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就把宝玉给贬下去了,说他还没有达到领悟的最高境界。
宝钗听了以后说,这才是真正的彻悟。接着便讲了刚才南宗的那段故事。当然,我们知道宝玉根本没有悟,他的人生还有这么多的眷恋,这么多的不舍,这么多的执迷。
到目前为止,这么多的宗教提出了这么多领悟的结局,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对人生的眷恋。我们非常向往领悟,也可以跑到庙里去闭关,可像我,每次下山时都特别想吃肉。人性真的很有趣,戒律和你的认知之间其实是互动的。我承认我现在还没有悟道,但我宁愿活在悟道的向往中,而不是悟道的终结。悟道的最高境界,大概是什么都不想说了。
宝玉这一次伟大的悟道过程,被几个女孩子嘲笑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的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身边有这样的好朋友真好,他们会笑笑说:“你干吗呢?你离悟道还早着呢。”有时候我们真会看到身边很多执着于参禅的人。听起来也许很矛盾,可他们真是“执着参禅”,把参禅当成了正事,其实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执着。我有时候也在想,这可能就是他的“业”,他得用这个方法去渡过难关。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他以前不知道黛玉跟宝钗也这么“禅宗”,“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