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很好,你有委屈,我就帮你把委屈解决了。一面说,一面拉着黛玉起来,去吃了饭。
“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这都是细节。因为宝钗是这一天的主客,戏是为她演的。可宝钗这种懂事的女孩,在这么多长辈面前一定要推让,最后没有办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西游记》是热闹戏,作者虽没有明讲,可我们知道宝钗绝对不是真的爱看《西游记》,她为的是讨贾母的欢心,所以“贾母自是欢喜,然后命凤姐点”,凤姐也是聪明人,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更爱“谑笑科诨”,“谑笑”是开玩笑,戏曲里讲话叫“白”;动作叫“科”,“科诨”就是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逗人笑,也叫插科打诨。凤姐就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这也是一出好玩的戏,贾母果真更加欢喜。
然后命黛玉点,黛玉就让薛姨妈、王夫人等来点,贾母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还让他们点呢!”祖母疼孙子辈,干脆就把中间那一辈给略过去了!在贾母眼里,媳妇辈本来就应该服侍我们的,我干吗要请他们吃酒看戏!“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
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没有讲黛玉点的是什么戏。黛玉也很聪明,心说你宝钗、凤姐不是讨好贾母吗?看戏是我自己的事,我要点自己喜欢看的戏。在此,能看出作者对黛玉带有某种欣赏。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能保有自我很不容易,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不顾别人就是自私,可是作者却认为人其实没必要这么虚伪,推来让去的结果,看的都是别人喜欢的戏。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儒家的价值系统总是提醒我们要多为别人着想;可道家的价值系统却认为你如果没有能力让自己先活得很开心,你让别人的开心最后就是假的。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儒家的东西太多的话,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委屈,大家都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现在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我觉得儒家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黛玉在这里代表了一个非主流文化,就是大家不喜欢的人,因为她没有考虑贾母和别人想看什么,就点了自己喜欢的戏。作者非常微妙地点到为止。
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都点了,“接出扮演”。“一出”就是一折,我们现在常看到的《苏三起解》就是《玉堂春》里面的一出。
到了上酒席的时候,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就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鲁智深大家应该很熟,《醉打山门》是《水浒传》里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鲁智深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力大如牛,他最有名的故事是把一棵大柳树连根拔起。这个人行侠仗义,因为路见不平,打死了屠夫镇关西后被官府通缉,不得已到五台山剃度为僧。鲁智深平常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人,庙里天天吃素整得他很难过,有一天晚上他偷偷下山喝醉了酒,便大闹山门。后来他的师父就跟他讲,你破坏了佛界的清规,我这里也不能容你了。此刻,鲁智深这个热情、豪爽、粗犷的汉子,忽然表现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剧中的动作和唱腔,主要表现鲁智深的这种情绪。当然,薛宝钗是因为《醉打山门》里面有好玩的动作,很热闹才点的。
这时候宝玉忍不住了,心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老是点这种热闹的戏,刚才《西游记》里那个猴子跳来跳去的已经够烦的了。宝玉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一心想看能触动心灵的戏,便说宝钗:“只好点这些戏。”宝钗当然要为自己辩驳:“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告诉你,这一出热闹戏,是一套北《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