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做心理分析,为什么宝玉要用湘云的洗脸水,要去吃那个胭脂?如果不用预设的立场去观察,很可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也许会成为现代心理学里非常典型的个案。我觉得弗洛伊德没有看《红楼梦》好可惜,否则他能在里面找到不知多少惊人的心理分析啊!我们不能对《红楼梦》做心理分析,是因为我们所谓的大人太多了。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已经刻意地忘掉自己童年的成长记忆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个心理是不存在的,会理所当然地指责那是怪癖。《红楼梦》二十一回、二十二回、二十三回都在讲宝玉的怪癖,二十三回还讲到他偷看禁书。

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不看禁书的,但我敢肯定所有孩子都在看。我跟很多父母说过,最好不要问你的孩子在网络上看什么,你想,一个孩子发育之后他怎么可能对性不好奇?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会指责一个孩子看A片,可我忘了自己在那个年龄也曾经跑到书店去偷看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看得脸红心跳。我想《红楼梦》的了不起在于它的真实,作者认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必须被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本叛逆、颠覆当时的主流文化的书。现代小说里对青春期的描绘,包括前面讲的学堂里小孩子们的性游戏都没有这么真实,它所提供的人生经验让人感动。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的时代,作者竟然这么大胆地去呈现人生的真实面貌,这是所有经过伪装的东西都无法抵达的真正救赎。我们常常感叹当今的教育没有力量,因为现代教育中太多伪装的东西。想办法使自己重新回到那个年龄段来跟孩子们对话,才是现代教育的起点。我一直希望《红楼梦》能够变成我们现代教育的救赎,因为我们从中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世界。

下面我们读一下原作,希望大家注意作者文字的精准,尤其是动词的使用。现代小说讲究意识流,往往心理描述一大堆,可《红楼梦》一直在描述外部事件,所以很容易读。但这种容易读会让人忽略它的心理描述,很多人说《红楼梦》没有描写心理空间,其实那要看你自己的内心够不够敏感,如果有足够的敏感一定能体味到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第二十回的结尾,写到史湘云跟林黛玉在打打闹闹。《红楼梦》的句子都很短,有点像今天的新闻体,短的句子很容易被记住。可《红楼梦》本身又充满了文学性,我自己也写小说,最佩服的是《红楼梦》既能把句子写得这么精简,又能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全部照顾到。现代小说的句子长得不得了,有时候两三行都不断句,读起来很困难。可你看《红楼梦》,它只写事件,它的节奏都是短句:“史湘云跑了出来,怕林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宝玉的心思全在黛玉身上,他觉得林黛玉弱不禁风,怎么能追上短跑健将史湘云,“林黛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宝玉把两人隔开了。这里面有动作、有画面、有三个人的空间关系。这么复杂的场景,作者用几个句子就完全交代明白了。很明显,宝玉扮演了一个“楚河汉界”的角色。然后劝黛玉说:“饶他这一遭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