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王二夫人知凤姐必不能来家,也便就要进城。王夫人要带宝玉去,宝玉乍到郊外,那里肯回去,只要跟凤姐住着。”因为这些小孩平常在家里被管得太严,根本不能随便出门,一出门就有一大堆随从,这次出殡对他们来说就是郊游,他们就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玩玩。“王夫人无法,只得交与凤姐,便回来了。”
铁槛寺原是宁国公、荣国公当日修造。大户人家要准备香火地亩布施,就是买一块地盖庙,把周围的土地租给农民,交的租子布施给庙里做香火,“以备族中老了人口”,古代用“老了”替代“死”这个字。如果京城里有人死了,就把遗体寄放在铁槛寺,所以铁槛寺相当于贾府的私家殡仪馆。“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阴宅”是寄灵所在,“阳宅”是送灵的人住的房子。可是后来贾家“后辈人口繁盛”,已经多到有三百多人,“其中贫富不一,或性情参商”,“参商”是天上两颗永远不相见的星星,“有那家业艰难安分的,便住在这里了;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为事毕宴退之所。”
“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她觉得尼姑庵比较干净,也比较方便,所以她就不住铁槛寺,要住在馒头庵。宝玉和秦钟就跟她去住馒头庵。
作者当然是有意在对比“铁槛”与“馒头”这两个名称的寓意,可是好的文学家不希望他的作品太像寓言或哲学,所以他笔锋一转,说这个馒头庵本来叫作水月庵,因为馒头做得好吃,所以大家叫它馒头庵。如果作者在这里说因为人死后都要归于一个坟冢,所以叫馒头庵,反而有一点俗气。这种文学上的真真假假可能是《红楼梦》最有趣的地方,作者一直在讲:假做真时真亦假。他最喜欢玩的就是真假游戏,这种游戏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常常以假为真的荒谬。
凤姐就在馒头庵里住下,见到了主持净虚,就和她聊天。净虚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说城里一个非常有钱的大财主姓张,有个女儿叫金哥,从小就许给了一个守备的儿子。后来张家又认识了另外一个家族李衙内,李衙内的家世更好,张家就希望把女儿嫁到李家去。两家为了亲事起了纷争,闹到法庭去了。一个老尼姑竟然会去管这种事。她求凤姐去跟节度使讲一讲,让那个守备家把婚事退了,金哥就可以顺利地嫁给李衙内。
这跟秦可卿出殡完全没有关联,而是出殡过程中带出的贵族人家复杂的关系,特别是跟他们有关的和尚庙、尼姑庵,原来根本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这个净虚,实际上既不净也不虚。她求凤姐,凤姐就大胆地借贾琏的名义发了一封信,把这个事办了,收了人家三千两银子,贾琏一点儿都不知道。
对于王熙凤来说,秦可卿的死亡是一个关键,从此,她开始协理宁国府。前面说过她管家管得好,可是正因为此,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包括开始包揽诉讼。当然,这对她来讲也是很简单的事,因为贾家声势在外,只要用贾家的名义发一封函,那些做官的就不敢不遵守,之后很快银子就送来了。后来这样的事情她越办越多。我们说王熙凤这样一个女孩子一步步地向权力靠拢,并不是她一开始就懂得玩弄权势,而是因为家世在背后支撑,随便发一个信函就有三千两的进账。作者非常小心地在让我们看这些豪门贵族是如何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道路的。贪赃枉法之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日渐累积起来的。借着秦可卿的丧事,作者一步一步把这样的事件推了出来。
秦钟的爸爸秦业因为年迈多病,不能留在这里,当然女儿的丧事,父亲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也就离开了,命秦钟等待安灵,在这边住三天。秦钟就跟凤姐、宝玉到了水月庵。
净虚有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