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呢?”刘姥姥忙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这里其实是在对比,刚才凤姐在用午餐,只动了几筷子就不想吃了。可是刘姥姥一大早赶路根本连早饭都没有吃。王熙凤马上就命人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摆在东屋内,带了刘姥姥板儿去吃饭。

凤姐借这个机会问周瑞家的,刚才太太到底怎么说。因为她要决定到底要不要给她钱,可两家的关系到底如何,她还不清楚。刘姥姥在跟前又不方便说,所以打发她去吃饭。一方面内心不忍,存了慈悲给他们饭吃;另一方面可以借这个机会问清实情。“周瑞家的道:‘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为一姓,当年又与老太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回,却也没空了他们。’”这个很重要,周瑞家的说以前他们来也不会叫他们空手回去的,表示说应该要帮助他们。“今儿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这个不晓得是不是王夫人讲的,这是周瑞家的在传话,也可能真的要帮刘姥姥,她就加了一点点,促使王熙凤做了决定。“凤姐听了说道:‘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她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一门亲戚,因为王熙凤比较小,而他们已经二十年都没有什么来往了。

“刘姥姥已吃毕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这时就做决定了,请刘姥姥坐下来,说:“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这个话讲得极漂亮,说如果我们真是亲戚,不应该等你们上来求我们,早就应该照顾你们的。这里当然是双关语,一方面说我们没有照顾好;另一方面说我们根本不是亲戚。注意王熙凤讲话微妙的地方。“二则,外头看着这里,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讲到这里,刘姥姥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她说他们很困难。但是王熙凤话转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的。”可是王熙凤的钱绝不是随便给的,以后如果每天都来怎么办。所以她说:“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使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这当然不是真的,只是话讲得漂亮。“那刘姥姥先听见告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浑身又发痒起来。”对乡下人来讲,二十两银子是个惊人的数目。姥姥说道:“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乡下人不会讲话,两个形容都很难听。她已经知道能拿到钱了,一下子得意忘形,就开始乱讲话。

“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王熙凤当然是见过世面的人,她也就笑一笑,让平儿把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就说:“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这还是漂亮话,因为二十两银子她觉得太少了,也不过就是给孩子做一件可以过冬的衣服,可是对刘姥姥家来讲,却是一个小本生意的基础。“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她还要为对方着想,说不要嫌少。就是给别人施舍,还要让别人有一个台阶可以下。这绝对是大户人家的措辞。

她还拿了一串钱,让他们雇车子坐,不要再走回去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很感动,王熙凤日理万机,她也没有太多心情去可怜一个穷人。可是这个时候她真的有点不忍。这一串钱的价值比那二十两银子还重,其中有她对人的体谅,她觉得这一老一少走这么远的路,有了这串钱至少可以坐个车回去。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来至外厢。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