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全部在第五回当中。
除了判词,还有十四支曲子。这十四支曲子也是讲书中最重要女性的命运(十四支是指包括了《红楼梦引》和《收尾·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里有一个名称叫“金陵十二钗”,指十二个最重要的女子,她们是贾家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巧姐、李纨,还有秦可卿、妙玉。有趣的是,不是一人一首判词,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在同一首判词里。“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挂中林带玉”,用一个倒读的方法把林黛玉名字放进去了。“雪”一直是薛的谐音,在《红楼梦》当中所有提到雪的部分,都在影射薛家,“金钗雪里埋”讲的是薛宝钗。可它们是同一首诗,是不是作者觉得林黛玉和薛宝钗不是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或者,对于作者来讲,他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女性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选择一个,对于另外一个将是很大的遗憾,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典范。
我觉得作者触到了生命的本质,这个本质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敢说的。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中,当你决定跟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其实对另外的人可能就是遗憾。《红楼梦》中隐含着很奇特的意思,是说人只要有选择,就会有遗憾。对作者来讲,人世间的美好幸福是不能全得的。有所取,就有所舍;有所得,就有所失。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很有趣的象征,好像两人合在一起才是完美,如果她们是两个人,就永远不完美。所以在作者幻想的世界里,在判词当中,她们变成了合在一起的生命形态。不管是判词还是《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一个特例,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
第二个要注意的现象是,如果说《红楼梦》是十二金钗每个人有一首判词,每一个人有一首曲子,就不会有十四支曲子。《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并不是完全在写个人。譬如最后一支曲子明显讲到“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前世欠别人命,这一辈子要把这个命还掉,前世欠眼泪,这一世要把眼泪全部流完,这当然是讲林黛玉的故事。最后讲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写的不是任何个体,而是写这个小说里所有人的下场。所有人来这一世,不管争名还是夺利,最后都会走,作者用了一个近似于老庄的写法,告诉我们人世间所有的繁华到最后都是空忙一场。
第五回要一看再看,以后读到后面任何一章你都翻回来去印证第五回的结局。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读者,这很冒险,因为如果知道结局,读者很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了。可《红楼梦》告诉我们,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结局才重要。
宝玉先打开的是“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一首判词写晴雯,她是《红楼梦》里宝玉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丫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在讲“晴”和“雯”,是她名字里的两个字。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是一个奴婢,一个丫头,可是她“心比天高”,因为她非常爱宝玉,要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全部献给宝玉。当王夫人觉得晴雯在勾引宝玉以后,将她赶出贾府。晴雯落难,即将病死时,她感觉自己跟宝玉在一起的愿望完全落空了,这是写晴雯的悲剧。也许更重要的是,晴雯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她始终心有不甘,她不肯认命。她觉得凭什么我身为下贱,就不可以心比天高?她要追求更大的生命激情和人生目标。晴雯最动人的部分是在临终的时候,把她留的三根指甲咬断,交给宝玉。一个丫头要做很多粗重的工作,她竟然留了三根慈禧太后那样的长指甲。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一直想去追求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临死前,宝玉赶来看她,她已无法坐起来,便用最后一丝力气咬断这三个指甲,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