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正算,再得五十篇,也就混得过去了。”这是我很希望老师跟父母都看的部分,小孩子在做功课的时候,觉得是交差。其实蛮惨的,每天都在算。有一点像我们以前当兵的时候在墙上画馒头,画了一个,又画了一个,就是为了交差。可是到最后也会觉得蛮荒凉的,因为画掉的都是我们生命里面最好的日子。书法如果是他真正爱的东西,他所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算算再有五十篇就好了的这种交差感,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其实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里,学习应该是天下最快乐的事。可是因为我们都觉得读书很苦,一直把它当成是一个交差的事情,真正求知的以及满足好奇的快乐其实没有感觉到,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说读书多么快乐,但好像都是假的。回想一下,宝玉跟宝钗、黛玉他们写诗的时候,是多么快乐,他们从来不觉得在做功课,因为那是他们想做的事。
“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扯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是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老油竹纸”是竹子的纤维做的最好的上油的老纸,有透明度,可以用来蒙在字帖上去临摹。“钟”是钟繇,“王”是王羲之,都是大书法家。特别讲“蝇头小楷”,大家知道苍蝇的头有多大,那种字一定是赶不出来的。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对比:探春、宝钗都做枪手,可是黛玉这个枪手是有一点不同的,她花了最大的心血。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就是疼爱,也因为他们的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大概探春跟宝钗还没有办法把宝玉的字写到一模一样,可是黛玉可以把字写到跟宝玉一模一样。
如果大家细读这一段,你会觉得人世间这样的一个朋友和知己,大概真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的。这是为什么我们好几次提到黛玉跟宝玉的感情其实是完全不可取代的。在我们的生命里,其实是有这样一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很奇怪,他有一种完全跟你一致的共同感。
“喜的宝玉向紫鹃作了一个揖,又说亲自来道谢。史湘云、宝琴二人皆亦临了几篇相送。凑成虽不足工课,亦足搪塞了。”宝玉这个小男孩,旁边有这么多人在帮他,而且每个人都疼他。重要的是她们是才女,都可以写字,学问又都比他好,所以可以帮他这个忙,因为就算疼他,没有才也没有办法。我觉得宝玉如果是曹雪芹,曹雪芹后来写这本书,一直在赞美女性,大概他一生觉得怎么身边最精彩的都是女孩子,在他一生里面疼爱他、照顾他、帮助他。
我忽然觉得情感这个东西非常难解释,什么叫友谊,什么叫情感?其实里面有一种“亲”。在读书的过程里面,除了知识的追求以外,还有一个是人世间情感的眷恋跟牵挂,而这往往是作为上一代的老师跟父母不容易了解的。父母跟老师如果一直扮演了那个监督者跟检查者的角色,就只有“法”,就会缺少对这部分的观照。
所以后来我做老师的时候,想到当年我的同学跟我说:“你为什么抄他,不抄我的,我们两个那么好。”就觉得有时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这其实是很奇怪的心情。我在学校里面做七年的美术系主任,我跟学生说,我从来不记过的连警告都没有记过,我从来不用这种惩罚;我只跟教官说,我的惩罚就是让他们写字,去临钟王蝇头小楷一篇。
其中有些是比较严重的,像美术系有人在暗房里做校长的通行证,用这个伪造的证件把车子大剌剌地开进校园。后来被抓到,送到校外警察局,罪名是“伪造文书”。可我还是坚持说不要记过,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会跟他一辈子。这就很难是用一篇钟繇小楷作为惩罚,他可能要写一百篇钟繇小楷。罚那么重,我也知道他根本做不到,也知道全系的人都在帮他,可是知道以后也蛮开心的。那个感觉很特别,你会感觉到学长、学妹都在帮他的时候,也看到他平常做人处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