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气炎热,站在日头底下没一会儿就晒得直冒热汗。公主随他进乡下地,视察多个村庄收成。田地进不去马车,便得用腿走,一走好几里路,随行的官员,个个都热得龇牙咧嘴,狂喘粗气,不乏抱怨。
而她这个娇女子依旧神情夷然,言笑自如,没有丝毫不耐与厌烦。
身在高位却深入民间,切实体察广大民众艰辛的,能有几个?
这份心儿,实令人钦佩。
若为男子...进朝堂定有番大作为。
杨同甫正惋惜着,见她拿起帕子直掖鬓角细汗,忙比手请她往回走。
一行人,走了没几步,身后突然有人喊道:“大人...杨大人...”
众人听声回头,只见是个六旬左右,身体健朗的老妇人领着个精壮小伙子远远地朝这儿走来。
走到跟前,随行差役将人拦下。
杨同甫是认识来人的,一老一小祖孙两个是大禾村的田主,去岁冬,那么困难时刻,主动把家里所有存粮全分发给佃户了,他悄声向公主解释,请示放行。
赵锦宁点点头,杨同甫扬手,差役退到两侧,祖孙两人方上前纳福作揖行礼。
老妇接过孙儿手中两个布袋子,堆着满脸笑容献上,“这是今年下来的新米,一袋大人尝尝,另一袋还请大人敬给公主!”
两袋新米,差值几何,换作其他大官儿哪里会看进眼中。杨同甫却视为珍宝,比收了两袋黄金还高兴,亲自接过来,还不忘打趣道:“今年不打饥荒,我饿不着肚子,还用你老接济嘛!”
一席话说的,众人都笑出了声。
“千金万金也换不来个青天大老爷,要是没有您和公主,俺们大禾村都要饿肚子嘞!”那老妇笑呵呵道:“下种子那天,俺们就说,今年新米的定要大人、公主先尝尝!”
“虽不值几个钱,却是俺们庄户人一点心意。”
杨同甫笑着应道:“你老人家放心,我一定将话带给公主!”
赵锦宁默默听着,深受官亲民、民亲官的氛围感动。
不禁感慨,本朝若多几个杨同甫这样的好官,何愁国泰民安?
那厢老妇忽然把眼瞅过来,打量着她,问杨同甫:“这位小哥儿,莫不是大人的公子?”
赵锦宁受嫤音启发,如今出门行走皆是男子装扮。网巾束发、玉冠簪髻,一身竹青色圆领袍配银灰如意玉锁宫绦。往哪儿一站,身段风流,长相清秀,不凑近细瞧就是个年轻儒雅的公子哥儿。
杨同甫尴尬地回头看她一眼,见她面带微笑,并无怪罪。忙不迭给老妇人解说不是。
随后一干人继续前行,杨同甫作揖向赵锦宁告罪:“下官冒犯了,殿下勿怪。”
赵锦宁宽容道:“不知者不怪。”
走上大道,坐在车儿板等候的常记溪,一跃跳下,远远跑过来,撑开伞上高举头顶给她遮阳。
到马车前,杨同甫将那袋新米奉上,笑道:“殿下一定要尝尝今年新米!”
“我必定尝尝。”
孟仞上前接过,杨同甫等人皆拱手作揖恭送她提袍登上车马。
公主马车缓缓行驶,众人纷纷上马,一行人浩浩荡荡朝城内走。
等回到府中,太阳西落,已是晚饭时分。
赵锦宁外出奔波一日,身上小衣都湿透了,顾不上吃饭,先到浴房去沐浴。
岑书服侍她褪鞋袜,见她脚底又磨出两个白白气泡,心疼道:“殿下赶明儿再出门,一定要带上奴婢,奴婢背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踩着木阶进到浴桶,微微一笑:“再说,我不过走几步路,比起辛苦劳作的农户、起早贪黑的买卖人...远赴疆场的士兵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