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3 / 3)

林氏还交代韵秋,让郭氏带着她去买些好缎子做嫁衣盖头啥的,这些针线活从现在起就要慢慢地准备起来了。

郭家带上韵秋也才三口人吃饭,哪里一下子就吃得完这么多苞谷棒子。再者,摘下来的嫩苞谷棒子就该当天吃,隔了夜啃起来就不好吃了。

郭氏就给几户老邻居每家送了两三棒子,虽说不是啥值钱的稀罕玩意儿,多少也是个意思。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虽说是城里人,但人情往来和乡下也差不多。家里但凡有了一时吃不及的蔬菜瓜果的,也敲了邻居家的门送过去一点尝尝。邻里间有来有往的,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会一家有了难事儿百家来帮的。不还有句老祖宗的话儿,远亲不如紧邻呢!

出门去福庆斋之前,韵秋说了要顺便扯几尺红布做嫁衣啥的,让干娘帮她掌掌眼。

郭氏伸手帮韵秋把耳边的碎发拢到耳朵后面,“傻丫头,你只管自去福庆斋办你的事儿就成。买布的事儿先撇在一边,等晚上回来我再和你细说。”

韵秋一头雾水,不就是扯几尺红布吗,自家就是往贵里买,顶多也就是选了绸缎而已嘛。怎地到了干娘嘴里,还要等到晚上细细商量一番的样子?

可疑惑归疑惑,韵秋还是听话地独自去了福庆斋卖珠花。

吃罢晚饭,郭老头去外面巷子口与人吹闲逗闷子去了。

豆黄的油灯在昏暗的屋子里跳动,忽明忽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