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2 / 3)

伙人。”

倪知禾问:“你们今年还继续做按揭吗?”

“嗯。”林希微点头,“因为我们才换了这个四百多平的大办公室,装修也完成了,新的合伙人都还没谈好,空了五个合伙人办公室,金融危机,资本市场目前不景气,短时间内还是需要钱的。”

而且林希微又一次性招了十个新律师,四个新秘书。

杨幼芙真正升为行政主管,负责统管 IT、行政、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和财务,还有了个闪亮新称号,她拿到新名片的那天,给她认识的人都发了过去,就差在脸上写着“我 Yoe 小姐是立达所名誉合伙人啦”,而杨妈妈更是怂恿着儿子和老公,给他们的亲朋好友、合作伙伴和客户也都发名片过去,女儿有出息了,那肯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于是,林希微又多了好些杨家人介绍过来的优质客户,基本都是要来鹭城投资的外商。

林希微给新人上了培训课,每人都发了《秘书规章制度》、《行政和档案、立案管理制度》、和《律师、合伙人考核制度》,还有定制的入职礼物,她想把立达律师事务所建成一个专业的律所品牌,就像 DA 那样,在行业里有着很高的专业声誉。

培训课的内容也都是林希微自己琢磨出来的,都是她从将近十年的实习、工作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比如年轻律师要培养好的工作习惯,注意文件格式、标点,避开错别字,比如要先有专业性,自然会带来商业性,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每人的软盘里都有律所此前完善的各类文本,以供新人使用……

倪知禾和连思泽也会负责一些具体业务培训,在市场萧条的年份,他们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尽快培养出能独当一面驻扎现场的年轻律师。

有一天,倪知禾上完课,她走出会议室,回头看了眼新人律师们,难言的情绪倏然涌上,她忍不住跟林希微道:“希微,我好像理解陈教授之前说的那些话了,他对我们好,是因为我们是他的学生,他首要的出发点,是他想要学术传承,律所也是这样,我们是第一代,现在培养二代的传承。”

但她也知道他们还有很多不足。

“我前老板在现在这破市场下,一年还能做十只股票上市,还好去年富山成功开了 9.8 投洽会,还招商了,不然今年更惨没业务。”

对于立达律师事务所来说,1998 年是一个求稳的年份,不求强劲的上升势头,只要平稳地度过金融危机,到了年底司法局王局带人来参观立达所,夸赞立达所是鹭城合伙制律所的模范之一,值得上报省里。

参观后,林希微请王局一行人去海景酒店吃饭,在停车场时,王局看见林希微还开着夏利车,笑了笑,但也没说什么。

倪知禾凑近林希微的耳畔,小声道:“作为合伙人,是不是有点寒酸了,这车?”

林希微眨眨眼,迟疑道:“好像……是有点?”

倪知禾年中刚找陈淮越要了优惠价,全款买了两套越程的内销房,做金融的朋友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不去贷款,再把手头的现金流动投资起来,让钱生钱。

她和林希微的想法是一致的,两人都是只知道老老实实做业务的傻瓜,不想拿钱做任何风险投资,就储蓄在银行里,心满意足地看着存折里的数字一点点涨起来。

但年中时,倪知禾听进了陈淮越的建议,大手笔买房。钱是会贬值的,金融危机下的东南亚四国证实了这一点,鹭城面积不大,去年海沧大桥修建,迟早往岛外扩张,岛内的房子绝对会增值,房产投资也不需要怎么打理,风险相对较小。

林希微的钱也用于买房了,还借给大哥一笔钱,所以尽管今年律所发展欣欣向荣,各方面都渐渐走上“气派”道路,唯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