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1 / 2)

看完整本书后,岳兰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神庙会继续存在下去吗?阿青在大学毕业后到底会不会在城市定居?阿祝是什么?

她感觉自己有不少问题想知道,可随即又觉得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怅然若失的感觉仍然一时半会儿消失不了。

算是个…不错的故事吧。

熄了灯躺到床上,她本想尽快入睡,不过却突然想起了一些细思恐极的东西。

“失踪”了一个村民,今年的水果和蔬菜格外清甜,九年前“失踪”了一个村民,阿青十一岁的时候曾吃过今年这么甜的水果,阿青是大一暑假回家…

☆、第167章:市场反响

噫不想了不想了,岳兰秀转过身,考虑要不要把书推荐给女儿看看。

虽说男女主之间肯定有感情存在,但总比言情里的描写克制,她心里有一搭没一搭想着事,慢慢便睡着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读者而已,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事情仍在继续。

作文大赛产出了一批年轻的“作家”们,同时也催生起了人们对“青春者写青春”的兴趣。

这套青春丛书算是出版商界的首次尝试,效果好了其他家也会趁势而上,迅速瓜分这个新生的蛋糕。

而作为试水,主发数量不会太多,以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铺开来算差不多达几千册。

发多了也没用,卖不掉还不是得退回出版社,干嘛要折腾。

新书上架后一般都会放在特意隔出来的“新书推荐”处,最起码也得摆到显眼位置,好让顾客一进店就能看见。

而丛书的市场反应也的确不错,或者说非常好。

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书城、书店就开始陆续补货,首印的几千册很快就补发了出去,库存没剩几本。

但根据考察,市场需求仍然不小。

同行们赶紧着组稿准备出书瓜分市场,这家出版社也不愿白担了风险把利益拱手让人,干脆置办起重印事宜来,呼啦啦又印了大几千册。

既然卖得好就要紧跟上去。

结果自然也不错,重印了多少本就卖出去了多少本,第一个吃螃蟹的出版社赚了个盆满钵溢。

在这一系列里,每本书都卖得不错,不过吸引的读者群体却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相比其他人的散文随笔和校园青春,不知是因为遣词造句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容心的故事似乎更受成年人喜爱。

也许是作者三十一岁的心理年龄在起作用吧。

本来是家长给孩子买的,结果自己倒拿着看起来,或者家长看了觉得好大力推荐给孩子和朋友的情况,比比皆是。

关于市场反响如何,编辑李芸总是发短信告诉容心,给住校生打电话总是不太方便的。

就在重印前夕她还特地分享了一下这个好消息,顺便提了一句容心这儿的书店应该卖得也不赖,她在补发单子上看见了负责当地的经销商名字。

容心知道书卖得不错的事后,私底下偷着高兴了一会儿也就算过了那股劲了。

在人前还是挺平常心的,沾沾自喜到哼着小曲被同学发现啥的是不可能的,好歹也是成年人+前大明星啦。

再怎么洋洋得意也不会表现出来。

当然,面上保持谦逊平和并不代表她不觉得自己超棒超厉害der。

年轻的孩子们总是盼望着夏天的到来,性急的在五一假期之后便会换上夏季校服,一点儿也不愿再等。

不过等到五月下旬,基本上所有学生都穿得挺薄。

这时候天气比较热了,周日返校的傍晚,不少人见班主任还没来趁机“偷渡”雪糕冰棍和饮料。

饮料好说,冰棍儿就得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