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1 / 2)

他记得水患发后半月消息才传到邕京,当时灾地的死伤已经过万,但城中官员害怕追责问罪,一直压下消息不发,到了后来实在压不下才不得不禀明……若不是他去的及时,恐怕还要死更多人。

可惜他自顾不暇,治了水后无力治民,也不知道因水患而流离失所的灾民们是如何求活的,大概不会比丹阳城的难民更容易。

谢缓微叹了一口气,一时没有说话。还是坐在他身旁的段严玉看去一眼,又忍不住对着林青鸿问道:“萧将军还没回来?”

林青鸿:“将军面圣未归。”

说完这句,她又担忧地抬起头看向谢缓,一脸欲言又止。

谢缓知道她是担心萧雁君,顿了顿还是说道:“相里云死了,皇帝必然龙颜大怒。但萧将军毕竟出身将门,满门忠烈皆为相里氏的江山而死,皇帝就算想要治罪,朝中诸多武将也是不许的。”

听到谢缓的话后,林青鸿才安了心。

如此又过了几日,城中流言蜚语甚多,传得越发离谱。

这个道,“听说丹阳城的百姓都被饿死了?”

那个说,“你这也太夸张了!我听说是死了八万人!哎呀呀,这么多尸体,得挖空一座山才埋得下吧?”

另一个又言,“还听说是那谁谁扣了钱粮导致的,不然不用死这么多人……”

最后一人又喊道:“哎,你可别说了,不要命了,说这个要被砍头的!”

……

春生和石头每天都出门晃悠,把听到的流言学回来说给谢缓听,绘声绘色地学着他们的语气,扮得是一模一样。

阿午小小年纪就是个闷葫芦,只第一天跟着两个哥哥出门玩耍,之后都待在屋子里认字写字。不知是不是因为经了生死变故,他十分早熟,性情也比同龄人沉稳很多。

谢缓近来没事情做就教他读书认字,段严玉是个讨嫌的,每每这时候就去抢人,说阿午是个练武的好苗子,要教他练武。

九月初,萧雁君终于在这一天的朝会上见到了皇帝。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穿红袍的内监立在龙椅旁,甩动了拂尘尖声叫道。

话音落下,立刻有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文官从人群中走出,捏着笏板说道:“臣有事启奏。”

相里彧端坐在龙椅上,冷冷看了那文官一眼,一时没有说话。

这文官是一个直言纳谏的御史,平日里就是个刺头,谁都敢得罪。

他要上奏,只怕不是什么好事。

相里彧冷看他一眼,还是吐出一个字:“允。”

文官立刻躬了躬身,朗声道:“禀陛下,如今京中流言四起,还请陛下做个决断以安民心。”

相里彧当然知道京中在传些什么流言了,甚至还是他暗中压下了这个消息,否则这流言早就传得满天飞了。

此时听御史提起,相里彧眯了眯眼睛,反问道:“那卿以为该如何安民心啊?”

文官俯身伏拜在地上,吞了吞唾沫才回答:“八皇子跋扈,领皇命治灾却起私心,致难民死伤无数……民愤不平则社稷不安,请陛下以百姓为重。”

相里彧又道:“可八皇子已经身死。”

言下之意,他的儿子已经死了,这事儿还不能了结吗?

相里彧皮笑肉不笑丢出一句话,语气已经冷了两分,末尾一些小官都悄悄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只怕皇帝骤然发怒。

可那文官却不怕,只见他咚咚磕了三个头,脑袋重重撞在地板上,声音沉闷有力。

最后,他顶着一头红肿抬起脸,字字有力地说道:“请陛下下罪己诏!”

还不等皇帝说话,周围几个大臣先冷脸呵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