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说,并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历史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故事好看,文笔流畅舒服。所以大家若是在文中看到什么不该在秦时出现的词语和物品,请多多谅解。
说起查资料书,我顺便就唠叨一些这回的收获,史书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
例如魏王假,史记上说他没有死。但资治通鉴上却写的他是被杀的。这一点就令我非常纠结。
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个人死不死又有什么关系,毕竟他不管是不是当时被杀的,对于现在来说,他也已经死了。
可是这个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之前秦灭的韩国、赵国,甚至之后的燕国、齐国、楚国,这五国的国君,全部都是灭国之后被俘虏的。没有一个人被杀,那么为何魏王假语焉不清甚至史料都互相有矛盾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资治通鉴》:二十二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还是被杀了,这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史记上没有记录他被受封在哪里,所以司马光也就脑洞大开,直接写了“杀之”。
另外,上述《资治通鉴》的这一句之中,“三月”这个翻译,有的资料上说是水淹大梁城三个月。这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可能的,从《资治通鉴》的通篇行文来看,这只代表着是三月份而已,按照农历的计算方式,正好是春汛的时间。
否则随便举个例子:【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
酺是指饮酒,古指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那么按照前面的翻译方法,那就是君王赐大家饮酒五个月……这科学吗?
不过貌似也不能怪司马光巨巨,关于项燕之死,在《史记》中就有两种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三年,秦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初起时,年24。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虏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喏,项燕到底是被俘还是被杀,还是俘虏了之后自杀……史书真是比较难解的一个谜啊。
除了人物是怎么死的,同样记载相悖的问题也有很多,我再举一个例子。
史记上说俘虏燕王喜和破齐也有李信参与,但《资治通鉴》上这两段军事战役跟李信没啥关系,只说他参与了最开始的伐燕。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资治通鉴》: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始皇帝下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没错,这段历史,在史书上,也就是短短的几段话,甚至就是一句话而已。但《资治通鉴》上所书的这段历史,李信的名字压根就没出现过。
这里其实就能看出端倪了,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许认为李信打了败仗,就不会被秦王所重用。但从我所查到的各种史料的字里行间来判断,秦王政是绝对不会如此的。连承认自己是间客的郑国,秦王都能重用他,更何况是领兵的将军呢。一将难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