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点头道:“是我,我和学校熟悉,派我来方便沟通。”

宁晓晓没听懂,他和学校熟悉?

校长走了过来,笑着介绍:“我儿子,杨建钢,长的和我像不?”

宁晓晓惊讶,看看小杨,看看校长,相似度真不高。

昨天听付嘉鸣叫小杨,她都没往这边想。

军区真小,转角就能遇上熟人。

违心夸道:“像,站一块真像爷俩。昨天我坐小杨的车竟没发现,今天站一块才看出来。”

真没想到,校长能生出这么英俊的儿子,杨建钢长相不算出众,但有校长的基因在,能长成这样绝对是超常发挥了。

看看校长的秃顶,她仿佛想象到了杨建钢的未来。

好好的小伙子,以后要是秃顶,恐怕和校长有五分像了。

中午,宁晓晓拎上一份海鲜给师父送去。

“师父,我来了,昨天周末,去海边换的,您尝尝。”

孙姐正要下班,见到宁晓晓,招手道:

“晓晓来了,我正有好东西要给你呢,猜你这两日就能来。琴练的怎么样了?”

“师父放心,每日都练呢。”

宁晓晓没说谎,她的确常弹,主要晚上没有网,付嘉鸣又太勤快,她没事做,闲来无聊,倒是常常练琴。

“我急着回家做饭呢,就不查你了,别松懈就行,琴这东西,一日不练,手就生疏了。”

孙姐说着从办公桌拿出一团毛线道:

“天冷了,你自己织个坎肩穿,毛线有点少,缝袖子估计不够。”

毛线珍贵,多数人也就织个坎肩或者围巾,护住肚子能暖和不少。

宁晓晓笑着推脱:“师父这全是好东西,哪能都给徒弟,得给您女儿留点啊。”

孙姐把毛线塞她怀里,端着海鲜出来:

“给你的,你就拿着,和师父客气什么?放心吧,女儿也有。海鲜看着不错,正好我中午尝尝。”

宁晓晓无奈带着一团毛线回家。

她拜师学艺,没给师父交学费,还得了师父不少好东西。

师父收下她,算是亏了。

心里计算着,一团毛线能织什么,要不给师父织个围脖?

感觉毛线不太够。

手套倒是能织好几双。

回家,付嘉鸣已经打好饭回来。

见宁晓晓进屋,帮她捂手:“冷不冷?”

东北苦寒,他总怕她身子弱,受不住寒气。

“我戴手套帽子了,不冷。”

宁晓晓两只手套中间缝个绳子,挂在脖子上,手随时能拿出来,手套还挂在身上。

她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的室温,付嘉鸣回来一定又捅炉子添煤球了。

家里让他收拾的,和楼房一样暖和。

付嘉鸣给宁晓晓倒杯热水喝,让她暖身子。

宁晓晓端着热水,小口喝着,心想:

付嘉鸣冬天得在室外训练,棉捂子手套带着不方便,估计他很少戴。

毛线给他和师父一人织一副手套。

五只手指的那种,训练和拿东西都方便。

俩人吃着食堂打的饭菜,今日有辣椒炒肉,伙食不错。

宁晓晓想起来问:“开车的小杨你知道他是谁吗?”

付嘉鸣疑惑,“汽车班分来的,听说他姓杨,小伙子很会处事,上次还帮咱家送咸菜缸呢,怎么了?”

“我们校长也姓杨。”宁晓晓吃了一大口饭菜。

付嘉鸣:嗯?

“他们是亲戚?”

宁晓晓惊讶,他也不知道?还以为就她不知道呢。

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