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结婚嫁娶,婆媳关系自古就不怎么和睦,是成为一家人首要攻克的难关,孙妈也就碰上了这茬子。
刚见父母那阵,孙妈一进门,就看到公公严肃的坐在主座上,婆婆皮笑肉不笑的坐在旁边,整的孙妈一看那架势,就想退出来。但走到那一步,在后悔就没什么意思了,就走一步看一步吧。说是孙妈那一顿饭都吃的提心吊胆的,生怕婆婆整什么幺蛾子来难为她,索性孙妈虽然长相颇为清秀,但有个相当体面地工作,家里父母、亲戚的名声也都颇好,这下老爷子对长媳满意了,其他人也就没有了置喙的余地,孙妈也就正式成为孙家的儿媳。
说起老爷子,那也是极其有威信的一个人。年纪轻轻的父母就去世了,只身一人跟着八路打鬼子,一路大仗小仗打过不少,暗伤也留下了一些,最后入了党、升了官,说也是国家平定、事业有成了吧,也该成家了,都二十半了还打着光棍,同志和首长就看不过去了,纷纷给他介绍对象,谁知老爷子那时也倔,非得回老家娶那从小定下的那姑娘,说是爸妈的遗愿。众人无法,只能在家乡给他安排了个乡长的官,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吧。
回到老家,本以为之前的那些话都成了推脱的借口,结不结婚还没什么苗头呢,没成想那姑娘至今还未成亲,这一个男未婚一个女未嫁,双方亲戚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这门婚事。虽然结婚后那家姑娘也是有些杂七杂八的小性子,但在老爷子十几年的兵痞子般的性子下基本没什么威胁性,这一路也就磕磕绊绊的走下来了。
说起孙家,在镇上也颇具名望。老爷子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孙爸是一位医生,在县医院工作,娶了一个当医生的媳妇,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孙志明十九岁,女儿孙俪九岁;孙家老二是一名教师,在镇上的中学任职,娶了县里服装厂老板的女儿,有一个十六岁的儿子;小女儿是一名幼师,在镇里的私家幼儿园任职,嫁给了一个律师,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
这十里八乡的,谁不说孙家好,先不说老爷子那前乡长的职务,就说那儿子都是吃皇粮的主,女儿、儿媳也都有份体面地工作。虽然老爷子退休以后,没有了官身,但那余威还在,也就没有那杂七杂八的事骚扰,没事就在家侍弄侍弄花草,找老友下下棋,钓钓鱼,别提多自在,光看那气色,整个人就像年轻了好几岁。
再说这婆婆为什么对孙妈百般看不上,源于这婆婆有一个青梅的小姐妹,那也是个抬高踩低的主。小时候俩人有着一起绣花做活的革命友情,长大后那姑娘嫁给了邻村的殷实人家,生了一双儿女,虽然两人仍是不时的见上几面,但两人的感情并不如以前好了。
前几十年,婆婆没嫁人那阵,小姐妹见了面,总是拿捏着这一点,时不时的来上几句,那时婆婆总会窝在被子里偷偷哭上几回,那抬高踩低的性子也就那么形成了,以后也再难改了。再之后,老爷子荣归故里,婆婆也凑着风光了一把,那小姐妹也就消停了一阵,不过再见面,那小姐妹又拿这个来酸上几回。
到孙爸从大专毕业,那家小儿子也到了适婚的年纪,虽然俩小姐妹的选择儿媳的观念不同,但愣是让俩人选中了一个儿媳妇,也不怪他们,那时她们的交际圈子也就那么点,俩人也都是些眼界高的,乡里有正式编制的也无外乎那几个,脸蛋漂亮点,性子好点的也就更微乎其微了。有了这个可以相互踩着对方的机会,两老太太也就全身心投入到为儿子追儿媳的远大抱负中去了。
说儿媳这事,老太太对自己儿子是满怀信心的,自己儿子是医生,是正式编制的,长得也俊秀,是那家儿子一个工人所不能比的。但谁道这满打满算的事上愣是在儿子这里出了叉子,不能责怪儿子,就只能推在那个还没进门的儿媳身上了,也就出现了不和谐的那一幕。不过她也是知道这选儿媳最后拍板的不是她,也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