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新新人类
尤其是对我们生活太忙乱
没有时间吃饭
上网到眼睛酸
科技发达好有效率
而生活的节奏比明朝的快速一万倍
怎样才能够满足
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
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
坐火车地铁飞机高速公路又在堵车
聪明的人知道时间就是钱要把握
失控之前要喘一口气
汤显祖让我向你学习
这么梦幻没人比你浪漫
四百年的流传我只能说赞
我的世界一切越来越方便
但奇怪还是没有办法找到一种爱
我不要跟你们赛跑
因为我知道生命
是个礼物不希望这一辈子
没有爱而马不停蹄
好想掉进那故事里
步骤慢点儿气氛
神秘柳梦梅的美梦里
汤大师带我们回去充满爱的牡丹亭
当昆曲的水磨腔与流行音乐的节奏完美融合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老艺人们热泪盈眶,年轻观众们则被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
梅若华站在舞台上,望着台下观众热切的眼神。
她忽然明白,养父和林月笙先生守护的不仅是昆曲这门艺术,更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情谊。
就像那首小调,跨越海峡,穿越时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演出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颤巍巍地走到后台,紧紧握住梅若华的手:"你养父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今天的演出感到欣慰。"
"今天,我看到了昆曲的未来。"原来,这位老艺人正是林月笙的挚友,见证了当年两位艺术家的交往。
台湾海峡方面,老艺术家和新生艺术家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幕。
“孩子,我们的根在海的那边,早晚得落叶归根啊”
“师傅,我明白的,根在哪树在哪才能活的”
---
《在梅边》的录音室版本上线那夜,苏州平江路的评弹茶馆破天荒彻夜亮着灯。
白发苍苍的曲艺家们捧着保温杯,和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挤在一起,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播放量数字不断跳动。
凌晨三点播放量突破百万时,老琴师忽然抓起三弦,即兴弹起了副歌的旋律。
第二天清晨,昆曲博物馆的门槛险些被踏破。
售票处挂出"今日票已售罄"的牌子,仍有举着歌词本的年轻人在朱漆大门外徘徊。
保安老张头一次见到这么多姑娘穿着自制的水袖衫,她们鬓间别着腊梅,在青石板上模仿梅若华的台步,手机支架上的直播画面里不断闪过"求教学"的弹幕。
最震撼的场面发生在台北大稻埕。
林婉清,是林月笙的侄女。
在百年戏楼重演改编版《在梅边》时,台下坐着轮椅的九旬票友、抱着婴儿的少妇、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竟不约而同跟着哼唱。
当"在梅边落花似雪纷纷绵绵谁人怜"的唱词响起时,二楼包厢里突然传来沙哑的跟唱,三位曾与林月笙同台的老艺人,颤抖着绣帕接住了从舞台飘落的纸梅花。
短视频平台上,#昆曲挑战#话题三天内积累十亿播放量。
上海地铁里出现奇妙场景:穿校服的女生戴着耳机练习身段,手机里放着梅若华的教学视频;北京后海酒吧的驻唱歌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