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 2)

昆曲的婉转与流行音乐的节奏在他的思绪中交织,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语言。

林深的眼里看到了天青色的烟雨,看到了古老的园林,看到了杜丽娘的水袖在风中飘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演员的唱腔婉转动人,却在某个转音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注意到,演员的手腕上有一道淡淡的疤痕,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伤过。

排练结束后,演员摘下头饰,露出一张清秀的面庞。她叫梅若华,是昆曲博物馆最年轻的传承人。

“梅师傅”林深凑上前去。

“我知道你,节目组有事先跟我联系过。”未等林深说明来意,梅若华摆了摆手,她的眼神突然变得明亮。

"我养父生前常说,昆曲不能困在博物馆里。"梅若华轻声说道,"他为了抢救昆曲资料,在火灾中......"她抬起手腕,那道疤痕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你聊一聊。”

“咿咿呀呀……”曲调婉转动人。

"养父临终前,一直哼着这个调子。"梅若华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这是他在台湾学习时,一位艺人教他的。"

那年,梅若华跪坐在养父的书房里,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本泛黄的日记。

纸页已经发脆,墨迹也有些模糊,但养父清秀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随着日记本的打开,故事也在眼前慢慢展开。

那年还是学生的梅华清告别父母,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旅程。

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昆曲的热爱,却未曾料到,这一去,竟会遇见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

在台北的昆曲社,梅华清第一次见到了林月笙。

林月笙的儒雅气质和对昆曲的深刻理解深深吸引了梅华清。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他们一起研习昆曲,探讨艺术,渐渐地,彼此之间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友谊。

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风气保守,同性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禁忌。

梅华清和林月笙都深知,他们的感情无法被外界接受。

他们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在昆曲社的角落里相会,用昆曲的旋律传达彼此的心意。

梅华清曾试图鼓起勇气,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感情,但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害怕家人的失望,更害怕失去林月笙。

林月笙也同样痛苦,他知道自己的感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梅华清的前途。

最终,林月笙决定离开台北,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

他告诉梅华清,这是为了他们好,为了梅华清的未来。

梅华清心如刀割,却无力挽留。

他们最后一次在昆曲社相会,林月笙教梅华清《游园》一折,并赠他一首小调,说这首曲子可以通古今,传达他们无法言说的情感。

林月笙离开后,梅华清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昆曲上。

他成为了昆曲界的一代宗师,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怀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梅华清才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往事,并将那张与林月笙的合影夹在其中,将满肚子的遗憾吞进去。

梅若华读完养父的日记,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小的时候一直都不懂,为什么养父不结婚。

终于明白了养父临终前为何一直哼着那首小调,那是他与林月笙之间无法言说的爱情见证。她轻轻哼起那首小调,仿佛看到了养父和林月笙在昆曲社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