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几年前就布局出口,在南方建了盐水蘑菇厂,生意一直不错。

但今年这个业务量突增,是跟北河省的顾承耕有关系。

顾承耕四年前从粤东调到了北河农业厅,担任副厅长,就负责农业科技等范畴。他本就是个干实事的人,跟周渔吃个饭,还定下了跟菌种公司合作。

周渔一听就知道,他虽然刚刚上任,心里对如何发展北河的农业经济已经有数了。

果不其然,这几年,顾承耕可算是把北河的特色种植干出了名头。

他上任后,先是建立了从市到村的农科网,让专家直接下地,而不是农民有了问题,自己去农科站问询。

另一方面,直接对北河省进行了规划,根据他们本来的特色,进行了分配,搞出了大蒜县、白菜县、辣椒县这样的特色种植。然后利用北河离着南州近的优势,开始在南州集散市场挂牌,开始售卖冬季菜。

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把北河当做了大的吴市运作,也是指望着冬季菜这块的收入,当时南州还有讨论,认为这样做对南州冬季菜冲击太大。

但谁能想到呢,人家也就是第一年让农户尝尝甜头,农民们种植的时候,他已经在做新的工作了,他收集了三十余个国家对于农产品进口的标准,然后做出了表格,在北河省的蔬菜种植户中,推广了统一标准。

这套标准里,包括了各国对于农残,微生物,还有重金属等具体要求,和种植办法。要求想要出口的蔬菜种植户按着要求进行种植。

这在当年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夏国的农产品出口,向来跟内销拉不开价格,也就是说,出口没什么好处。再说,大家卖冬季菜也不少挣,所以感觉没必要。

当年只有少数几个县市落实了这个标准。

哪里想到的是,顾承耕并不是按着过去的办法,卖给各收购部门,走原本的出口道路。他是直接找到了买家,譬如西班牙需要青椒,韩国需要大蒜和白菜,美国需要蘑菇,日本需要大葱。

因为是按着人家国家的标准定制的产品,找准了人家的需求进行售卖,可以这么说,价格要高很多,而且都卖出去了。

第一年下来,跟着干的几个县直接致富。

自此,北河的农产品出口就开始走上了正轨,不过四年时间,已经在全国崭露头角。

而华美的菌种公司,本身就是全国最先规模化养殖蘑菇的,顾承耕跟他们谈了后,菌种公司陆续在北河投资了罐头蘑菇厂,冷冻蘑菇厂,蘑菇制品厂,自然也跟着扩大了销售量。

周渔就说:“我来之前绕到那边看过了,都没事,放心吧。”

林巧慧就说,“那我不去了,我看你给我拿来的书里,都说当老板要抓大放小,别你一趟,我一趟,跟不信任人家似得,万一闹出了张金鹏的事儿,多郁闷。”

林巧慧说的是原先小王庄的村长张金鹏,想要偷他们的菌种,让周渔给收拾了,后来他带着亲戚们干,把小王庄给撇下了。

他们倒是干的不小,倒腾服装赚了钱,还成立了贸易公司,结果张金鹏这人谁都不放心,事事都管着,亲戚们都觉得他计较,干脆舍了他另起炉灶,两边自然斗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