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南河晚报》的覆盖面其实是有限的,但周渔这个不怕,她有投稿小组啊――1981年,当时为了让化工厂的广播员尤雪丽帮忙为蘑菇打广告,周渔让周朵组织全村的孩子们摘录文章投稿,最终达到了目的。

周渔后来很快就从吴县拿到了订单,不再需要这么单一效率低的宣传方式了,但是,周朵却从中找到了发财之路!

这种摘录稿件再投稿,是给稿费的!

那会儿周渔为了奖励他们,没少给村委买各种图书杂志,每个学期成绩好的,还能有奖金自己去挑选。

周朵就跟大家说:“咱们自己挣钱吧。”

于是周朵带领的这个小组,一直就没停下来,这些年,他们没事干就跑到村委摘录抄写稿子发出去,反正杂志和稿纸都是周渔免费提供的,至于邮票――大家已经挣到钱了,当然是自己买,不过也有好处,也没人提成,谁挣得算谁的。

这会儿梅树村到处都是商业的氛围,孩子们受了大人的影响,对挣钱有渴望,外加抄写这些文章,是对学习语文写作文有着大好处的,家长们也没管。

如今将近五年了,这事儿一直持续呢。

周渔知道这事儿,但她太忙了,这也不是大事儿,就没问过。科普文章写好后,她才问了周朵一句:“你们那个摘录赚稿费的活还干吗?好发吗?”

结果周朵给她拍了胸口:“当然干着呢,姐你猜我现在有多少小金库?不带你们给我的,就是挣稿费的。”

周朵从小就财迷,而且这两年他们挣钱多,这孩子眼界也高了,她就说了个不小的数目:“五百?”

结果周朵特无奈地说:“姐,我干了将近五年了,而且你知道吗?很多报刊的风格都被我们摸透了,几乎都被我们梅树村包圆了。我跟你说吧,一千五。”

周渔可是太惊讶了。

就这个,周朵还说呢:“我可不是最多的,我现在功课紧,经常没空。最多的是几位上大学的哥哥姐姐,有两千块呢。这下你相信我们能给你转载到全国各地吧。”

周渔冲他们竖了大拇指,直接说:“那就请摘录小组帮帮忙吧。”

周朵在这时候可跟周渔不是一个战线了,“姐,有什么好处吗?”

周渔都乐了,直接说:“这样,你们发了文章,杂志社和报刊给你们开多少稿费,我就给你们开多少稿费。多上多得。”

按着按劳分配一向都是最有效率的,周朵立时应了一声好,周末就转回了村,写完了作业,跑到了村委跟大家一起干活。

周渔还过去看了看,如今已经五年过去,当年的小学生们,大多都成了高中生,当年因为太小只能在外面围观的小毛头们,则成了主力。

屋子内,孩子们谁也不说话,低着头沙沙地抄写着文章,而在不远处,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则成群结队地从自家大棚回来。

这是梅树村最好的时间。

有了抄写小组的帮忙,这套牙膏科普知识那真是流传广泛,不但报纸上有,还有广播也播放。甚至《南河晚报》还约周渔其他科普文章,譬如《什么是好的香皂》系列,《什么是好的肥皂》系列,《雪花膏探秘》系列,《洗发水与洗发膏的不同》系列等等。

周渔就干脆交到了各研究组的手中,还直接跟他们说了:“这次除了上次的要求,尽量写的详细点,到时候咱们找南河科技出版社给咱们出本书,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上!”

八十年代是夏国文风最盛的时代,文章发表那都是才子才女们的待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种小豆腐块信手拈来,结果却能出书,那谁不愿意?!

更何况,周渔还说了:“他们摘录小组那边是得多少稿费,我就再发同样一份,咱们原创更不能少,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