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笑声中,寻真跟着赵崇立出去了,到了他的办公地,赵崇立从书架上翻找出七八本书,递给她。

“拿着。”

寻真接过后,赵崇立语重心长地说:“你文采匮乏,此非朝夕可补,唯有多记多背,把他人精妙诗赋钻研透彻,日后所作,便不会太差。”

“回去罢。”

寻真:“是,多谢夫子。”

这夫子怎么突然对她这么好了?

寻真满心狐疑,捧着书回去,刚一进门,里面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个嘴欠的,甚至当着她的面大声念起她刚才写的诗。

寻真白了那人一眼,回到位置。

“这甄善美到底是何来历?我犹记甄善美初来时,先生可是对他并无好感,可如今竟亲自赠书于他!”

“还能有什么缘故?定是书院里有人找先生谈过了!”

“哈哈哈,不过,我实未想到,有朝一日竟会听到这样的诗,恐怕连三岁孩童作的都比他强些吧!”

“……莫非他对院长有救命之恩?”

寻真自然知道学子们在背后嘲讽她了。

对此,寻真加倍在诗赋上下功夫,就按照赵崇立说的,多背好诗好赋。

寻真也不奢求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只要格式不出错、不偏题,能保个及格就行。

很快,到了月末。

第一场考经义,没什么问题,那些儒家经典,寻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十道试义题,寻真都会,写起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第二场,是寻真最担心的诗赋,要求诗、赋各写一篇,诗的题目是“海上日出”,赋则以“贤臣辅佐国家”为题。寻真绞尽脑汁写完,最后通读一遍,自我感觉还不错,格式都对,比上次当众出丑的那篇进步很多了。

最后一场是策问,一共考五道。

寻真看着题目,都不算特别难。而最后一道,竟然提到了凤阳府的洪灾。

题目是这样的――淮河沿岸等地遭遇严重洪灾,当地官员推行荒政三策,效果显著。若你居其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该从何处入手?

这问题,寻真之前还真思考过,于是,下笔如有神,很快写完了,写完后,环顾四周,见大家都眉头紧锁,还在埋头苦写。

赵崇立看见她写完了,从讲台走下来,轻声询问:“写好了?”

寻真把答卷交给他,十分高调地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走出考场时,她回头望,看见赵崇立正拿着她的答案,凝神细看。

第107章 “骚动”

青麓书院十日一假。

考完试,后一日便是假期。

寻真伸了个懒腰,一边朝着书院门口走去,一边在脑中复盘,感觉自己发挥得还可以,起码能排个中上。

有一点,寻真也不得不承认,离开谢府后,生活质量是全方位降级了。

衣食住行,贵族无一不精。在谢府时,寻真吃的是贡米,那贡米是专门从各地精选,经过多道程序加工,不仅去除糠皮,还要经过反复筛选,从中筛出其中最优质的。而百姓吃的,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就是糙米,要么就是掺杂着杂质的次等米,口感相当粗糙,吃着还划嗓子。

即便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好的米,比起谢府的,也差了一大截。

寻真以前在谢府,还嫌弃过饭的口感比不上现代的,出来了才知道,原来那已经很好了。

现在,寻真就不太喜欢吃米饭了。

午膳,寻真只吃了小小一碗米饭,留了肚子,叫上甄凌一起去逛街,去街上吃点好吃的。

午后,街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街头有小贩挑着担子,卖麻团和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