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2 / 2)

乎没有怀疑,打出严青的名号,众人蜂拥而来。

女眷入女营制作军衣军靴,加急为已经到来的寒冬给将士送锦衣棉服;男眷入男营打铁磨箭镞,为前线源源不断运送军备。

烈士所终于正式运转起来,半军事化半工业化地投入使用。

百姓谈论战争的性致居高不下,但这一次却并不恐慌,一边挣钱,一边过着当下今天的小日子,吃穿住行,一大家子,哪样不需要考虑。

不单是百姓,新任户部侍郎廖达都老老实实干活去了,不是他不忠于三皇子,不是他不为原来效忠的主子顽抗到底,关键是他得保住官位,得养活一家老小。

像他这样的官员不在少数。

义母皇太后和王太后的作风截然不同,上位后她不为家里谋权,不拉拢朝臣,上来就是重新推行先前停摆的公务,启动被耽误的民生工程。

熟稔的态度,尽在掌握的政事,谁敢不应声给假期回家歇着,谁敢左顾右言、推诿塞责拉一边儿去换能顶事的上去……

更关键,她不是王太后,她是真的有臣子能替她执行这些政令的,一时间,朝堂上几乎是风声鹤唳,不想丢了乌纱帽的只能捏着鼻子老老实实干活。

较为诡异的是,先前顽固守旧,天天弹劾严青名不正言不顺、妇孺干政的几个臣子,也脸色发青地没有再出来搬弄口舌。

面对其他臣僚诧异的目光,礼教酸儒派臣子是真的有苦说不出,他们哪里知道家里有那些事,还被严青刺探到、拿捏住了呢?

府里已经调查了个底朝天,没有什么新进的可疑之人,他们不知道严青是怎么知道他们都不知道的隐秘之事的。

一时间,朝廷对严青的参政议事,表面上达成了统一的、诡异的默认态度,再也不会把她撂在一边当花瓶摆件放了。

王太后见此,曾迫切召见她,商议官妓一事,先前三皇子一派提出解放官妓,但还没有落地生效。

王太后实在不能放任自己的亲人沦陷在那种地方了!

民间却平和的多,百姓所求就是安居乐业,能被满足,他们就都很安分、乖顺。

甚至对她多有赞誉。

因为严青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话题度,连市井妇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