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了。”她卖了个关子。

像戴家人一样除了高兴以外既欣慰又担忧的还?有郑恒。

郑恒是青庐书院的先生,收了十几名学生,多半都?是无父无母的,书院里?只有他一个先生,既当老师,又当爹娘。

他是二十五岁那年来的朔方,身为旁支庶子,不仅与?家族理?念不和,还?公然顶撞族长,被父亲断绝关系,赶出家门,出身世家的妻子亦以他为耻,带着儿女和离改嫁。

此后,他便决然踏上了北上之路。

如今他已三?十岁了,而立之年,虽未再?娶,却多了一堆小?萝卜头要养。

青庐书院,起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郑恒兜里?没钱,只能在没人住的荒地上搭了两?间茅屋,漏风不说,屋顶还?经常被刮走。

邻居牛大郎是个木匠粗人,大字不识,最?敬仰的就?是读书人,见他时不时教自己的儿子认字,心生感激,便主动帮他修屋子。

虽然依旧是茅屋,但至少房顶结实?多了。

后面碰上了父亲战死母亲被掳的小?妮,见她雪地里?穿着单鞋,脚脖子冻得发?黑,郑恒也不管自己还?只能抄书维持生计,也不管对方是个小?姑娘,就?这么捡了回家,让她跟着自己学认字读书。

自此以后,郑恒就?开始了捡孩子之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眼下,青庐书屋已经收留了十五个孩子,两?间茅屋变成了五间砖房,这其中离不开邻里?的帮忙。

乔琬从?留下守城的朔方军口?中听说过?郑恒的“传说”,见到这位郑先生的第一眼,很难想象有着这么温和外表的一位儒士,竟然有着这么激进的事迹。

她趁对方低头吃东西的时候细细打量,总觉得五官有些?熟悉......

“小?娘子看?某作甚?某脸上有东西?”郑恒不解。

被抓包,乔琬微窘,诚实?道?:“只是看?郑先生有些?面熟,冒昧问先生可是荥阳郑氏人?”

“从?前曾是。”郑恒和善地笑笑,“小?娘子京城人士,大抵是见过?族中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