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2 / 3)

来到邺城的北军约一万之众,此番亦跟随皇帝回京。与皇帝同行的,除了沈冲等大臣,还有公子。

我站在路边,跟着看热闹的军民向御驾行礼,眼睛却盯着后面。未几,只见公子和沈冲骑马跟着。

二人皆身着官服,看上去文质彬彬。所不同的是,公子看上去不太高兴,也不似从前那般在人前出现时,总是目不斜视。他的眼睛一直朝路边打量,有那么一瞬,他的视线扫向这边,我忙低下头去。

这大队人马之中,唯一可与皇帝比风头的,便是黄遨。

他由后军押着,如我先前所想,坐在一辆高大结实的囚车里,二马拉着。他身上虽戴着枷锁,却一点也不狼狈,连头发也不乱,面上的虬须显得精神抖擞。他坐在囚车里,腰板挺得直直,如果去掉刑具再换一辆马车,会让人觉得此人不是王侯也是重臣。

不过贼首自然也有贼首的待遇。他的囚车经过之时,许多人在看热闹的同时,叫骂起来,还有人向他吐唾沫扔石头。旁边押送的军士也只懒洋洋地呵斥两句,并不真正阻止。

黄遨恍若未觉,面上神色平静,不知在想着什么,对周遭的一切似无所觉。

大队人马前呼后拥,出了邺城。我则到路口的小铺里买了些路上吃的炊饼,收在行囊里,背好,像个远行的路人一般,尾随在王师后面。

这队伍之中,骑卒和步卒各占一半。而皇帝自有皇帝的排场,后军的各色仪辎重不少行进得并不快,算下来,最快也须得八、九日才可到雒阳。

负责看守黄遨的官兵,行事可谓严密,囚车边上总有十人左右把守,就算是夜里,为了防止意外,也须得交接暗号方可换岗。

不过数日之后,大约觉得雒阳近了,不会有什么意外,无论将官军士,都有了惫怠之态。

这日夜里,因得一场雨,道路泥泞,王师未赶得及到最近的城中过夜,皇帝下令在附近的乡邑中驻扎。

我望了望漆黑如墨的天空,知道机会来了。

第174章 夜劫(下)

这乡邑虽小, 但皇帝临幸,自然不会受什么亏待。乡中富户纷纷献出了自家宅院以沐圣恩, 而寻常的军士, 则在乡邑周围扎营过夜。

我的干粮吃完了, 先前偷的那衣服是个伍长的,我穿上,摸到乡邑里去蹭些吃的, 顺便打探打探公子的落脚之处。

对于这等小地方来说, 御驾亲临乃是百年不遇的大事。方圆数十里的大小官吏都赶来献殷勤, 还有这乡邑所属县中的县令, 据说赶路赶得一身热汗, 向皇帝进言,请他到县邑中驻跸。

不过皇帝颇有些做皇子时的闲逸情怀,说要体察民情随遇而安, 就留在这乡邑中歇宿。除此之外,他还下谕告诫地方官吏,一切从简, 不可铺张扰民。

当然,话是这么说,不扰民是不可能的。

乡邑中临时搭起的庖厨里,有好些被官府叫来充徭役的乡人。我装作伺候贵人的士卒, 到庖房中去取食的时候, 听几个坐在墙根闲聊的乡人抱怨了不少, 大多在担心家中被官府借走的粮食能不能还回来。

从邺城回雒阳是皇帝临时起意, 虽辎重中有粮草,但都是临时筹措,撑不了多少餐。所以最好最省事的办法,便是由路过的各处郡县乡邑供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乃臣民义不容辞之事。万余人之需,就算只吃一餐,对于各处官府也是头疼的大事。尤其是这般乡邑之中,离县城还远,要想及时地让大军和皇帝贵人们吃上一顿,官吏们只能在乡邑中搜刮一轮。摊下来,便是富户乡绅也须得出不少血,何况寻常百姓。

“我等这些小民,便是将倾囊而出献给天子,也仍是要在庖厨里做活的命,天子生得什么样也见不到。”有人叹道,“那些豪绅富户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