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3)

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夜深人静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在万里之遥,而自己只得一人。一个人周旋于课业之间,还说着永远都蹩脚的语言,而身边的人不论从何而来都是忙碌的。

周末也会去熟识的中国留学生家里聚餐,打牌,但曲终人散,回到自己那个几乎听得到呼吸声得公寓,却格外觉得寂寞,真真是天涯孤旅。

那时子悦无数次的问自己,是不是当初不该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国内的日子是那么的悠然,有父母呵护,有密友的关爱,有异性的追求。就连那个她恨的咬牙切齿的周扒皮老板也不再对她那么苛求。她却固执地放弃了这一切,毅然出国,以为这里的天更蓝。

来了才知道,也许这里的天更蓝,也许这里的月亮更圆,但这里却不是她的家。

她不是个轻易就放弃的,所以再怎么苦,都还在坚持着。

又是一个周末,子悦去和她同修一门课的张玲家吃饭。按响门铃,但应门的那个男人她却不认识。子悦倒也不吃惊,张玲夫妇朋友很多,她便立在门口默默看那个人。

他的脸孔并不十分出色,戴副无框眼镜,但那一双眼睛却神采奕奕,微微带着笑。他穿休闲裤和衬衫,不似一般留学生的牛仔裤,T恤衫。

他一边把子悦让进屋里,一边说:“韩子悦吧,我是穆清辉,张玲的先生的朋友。”

“哦,你好,穆清辉。”

于是子悦和清辉就那么认识了。只是那时她并不知道,他们那次的见面并非偶然。

穆清辉博士两年前已经毕业,在临近的城市工作。过年时回来看以前的校友,又一起去看学生会组织的春节晚会。

子悦正是那次晚会的女主持。一身红裙,笑语盈盈的子悦让穆清辉一见难忘。中国留学生圈子就那么大,大多都是相识的。穆清辉辗转托了几个朋友,终于找到认识子悦的张玲为他们引见。

初时,子悦并不在意的,那日回来,她甚至连清辉的名字都没有记住。但清辉也不觉得失望,相识之后,他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子悦的学校找她。

清辉人很随和,从不曾为难子悦抽时间陪他。毕竟那种日子他也曾走过。所以经常是子悦去图书馆,他便也去图书馆,子悦去机房,他便也去机房,以一种切实存在的方式陪着她。

那样显而易见的目的,子悦怎会不懂。正是孤寂,她也不排斥有个男友,何况清辉温和稳重,让子悦觉得可以信赖。清辉也从没给过她任何压力,两个人相处起来平静却舒适。

那学期,子悦修了三门课,还要做TA,出奇的忙。又是一个周五,子悦在机房编程写作业。忙得两眼发花时,清辉找来了。

子悦看着他叹气,情不自禁的抱怨:“好累。”语气里几分娇嗔。

清辉听到微微一愣,随即示意子悦跟他到外面。

正是人间四月天,一地的月华,扑鼻的花香。清辉就那么自然地将子悦拥进怀里,笑着说:“子悦,既然累了,就给你个可以依靠的地方。”

温暖坚实的怀抱,含情脉脉的眼神,子悦怦然心动。一段爱情由此而生。

朋友终是成了恋人,清辉对子悦越发地体贴。他本就性子平和,又长子悦六岁,所以几乎所有的事都会顺着子悦,让着子悦。他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风雨无阻”,每个周末,或早或晚,清辉都一定会出现在子悦身边。

有时清辉的朋友会调侃清辉,说:“从没见过像你这样宠自己女友的,你也不怕把她宠坏了,将来娶回来自己受苦。”

清辉的答案经年不变。“这算什么,她若是要天上的星星,我都肯给她摘。我就是喜欢宠她,她高兴就行了。”

子悦的朋友则说:“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