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安说自己衣服够穿,又嫌平时上课站太久了,走路都容易脚痛,坚持不去。王宽正坚持,“过几天回学校参加校庆,不能穿得太随便。”王照安点点头,说已经在网店看好了衣服,只等着大促降价。
千广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校方联系了不少知名校友。校级之外,诸学院又各自进行院庆,积极联络各级毕业生。经济学院83级的学生不多,有些人的联系方式早已失效。在能联系到的人里面,只有王宽正还算体面,又愿意出席。
为着王宽正的面子,经济学院负责院庆的人向教育学院通了气,顺便邀请王照安回母院为学弟学妹们讲话。
教育学院的流程简单,很快就轮到王照安讲话。她没有准备太多,三五分钟就说完了,下台坐着。除了真正上了年纪的老校友,其他人讲的内容都大差不差。她安静听着,开始神游。
学校新建了校史馆,教育学院组织志愿者带领老校友一同参观。王照安毕业那年,校史馆所在的一片地每天叮叮咣咣,吵得附近寝室园区的同学没法休息。终于,赶在大校庆之前落成了。
“千广大学前身为省立女子师范学堂,由汪朴先生创立。1934年,铁路学堂并入……”王照安的眼睛落在教育学院校友队伍的讲解员身上,耳朵被不远处社会学院的志愿者牢牢牵住。他一路走,她一路跟。
听了二十分钟,她也没记住到底说了些什么内容,只是贪婪地听着声音。她想在他的嘴和她的耳朵中间放一个管子,他说什么都径直传过来,连换气声都不要漏掉。
参观进入尾声,校友们都各自散开。王照安站在原地,直勾勾地注视着李自明。她害怕他发现自己,又期待他能转过头看一眼。
“嗨,回来啦。”李自明嘲她挥挥手,笑着走过来。
王照安鼻尖发酸,舔了舔干裂起皮的嘴唇,“我刚才听见你讲的了,讲得挺好。”
他点点头,“当讲解,一下午讲四场,有一百元补贴呢。”
王照安也笑着点点头。
“还好吗?”他问。
“好。你呢,最近忙不忙?”
李自明穿着王照安最喜欢的那一件高领毛衣,不过她现在看着,他变得黑黑瘦瘦,肤色跟浅色的毛衣有些不相称。
“月初刚做调查回来,最近主要整理资料,为论文做准备。”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李自明还是老样子,开朗温暖,现在多了一些客气和疏离。
王照安越说越难受。三个月了,她很想他。她知道回大学来就有机会遇见,哪怕没有,她也可以去社会学院门口等。
见是轻易见到,只不过她突然明白过来,没有必要了。
故友
在经济学院门口,王照安遇到了郑疏桐。
大学时,她住在王照安隔壁寝室,周末或过节,两个寝室的同学偶尔一起聚餐,或者在考试之后约几局桌游,关系不错。郑疏桐和王照安程度类似,都是靠苦功来维持成绩,二等、三等奖学金评了不少,但是很少拿项目,优秀毕业生更是轮不上。
毕业时,大家读研的读研,签约的签约,只有郑疏桐每天呆在寝室里无所事事。原本听说她母亲要安排她到公司里去锻炼,到了最后,又杳无音信。辅导员很为她惋惜,她自己倒觉得无所谓。
王照安见过那位单身母亲,略微发福,衣饰华贵,站在寝室楼道里,叉着腰歇斯底里地责骂女儿。所以尽管找工作会遇到麻烦,好在郑疏桐不用在母亲手底下看脸色。她暗自替郑疏桐高兴。
不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再见面时,郑疏桐不再是整日素面朝天,穿着T恤、短裤和帆布鞋就出门的“堕落大四女生”了。她从教育学跨考了金融专业的研究生。
和